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工资待遇偏低科研条件有限 西部,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admin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4-04-25 浏览

  自然环境恶劣,工资待遇偏低,科研条件有限,

  人才面临“引不来、留不住”困境。

  请看本报记者对青藏高原科研院所的调查报道——

  西部,想说爱你不容易

工资待遇偏低科研条件有限 西部,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果洛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采集数据。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图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5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人才政策,但西部地区仍旧摆脱不了“人才洼地”的困扰,科研院所尤为明显。很多人才不愿来西部,一些人逗留后又选择离开,留下的一些人则在艰难地支撑……

  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原因是什么?当前人才政策有哪些不足?西部地区如何摆脱引智难、留人难的“魔咒”?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走访了几家地处青藏高原的科研院所,尝试探寻问题的答案。

  “人才洼地”困境仍未缓解

  科研骨干严重流失,人才引进难

  4月中旬,北京的街头早已春意盎然,而远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却还是白雪皑皑。此时,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亮又开始打点行囊,准备从青海西宁出发,前往位于果洛的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采集数据。

  果洛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冬季漫长而严寒。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望而却步,而赵亮和同事们却要在这里长期工作。从2005年开始,他们每年往返于西宁和果洛之间几十次,从未间断。

  跟记者交谈时,赵亮鲜少谈及自己。比起在高原恶劣自然环境下的艰辛,他更担忧西部科研人才接续乏力的问题。

  “西部地区要想吸引到优秀人才十分困难,特别是领军型科研人才。目前,我们研究团队科研项目还可以,有事干,如果过几年我们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退休了,培养不出自己的领军人才,团队的科研项目肯定会减少,甚至科研工作都可能无法维持下去。”

  赵亮所担忧的,正是西部地区各研究所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尽管国家在人才政策方面对西部已有很多倾斜,但西部人才流失现象依旧难有改观。”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索有瑞说。

  “从‘985’大学和‘211’大学引人很难,引进博士更难。”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张怀刚说,“我们所里近5年引进的37位博士中,只有4位来自此类高校。”

  招生也不容易。与东部地区研究所“师少生多”不同,西部则恰恰是“师多生少”,有些研究员不得不两人带一个学生。

  与此同时,科研骨干严重流失与人才引进难并存。

  谈及这个问题,张怀刚心情沉重。他告诉记者,1982年与他一起分配来所里的10多位大学毕业生,现在留在研究所的只有5位。此外,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近20年,所里到目前为止没有从国外引进一位“百人计划”人员,而从国内引进的“百人计划”人员,完成工作的5位已全部离开。

  对此,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组织人事处处长马忠汉也深有体会:“特别是优秀和拔尖的人才更容易流失,我们所2010年至2013年累计招聘博士、硕士56人,而辞职和调出的7人都是博士。”

  在西部科研院所,“近亲繁殖”不鲜见,师生档、夫妻档也不少。有统计显示,西部研究所每年留下来的人才,80%以上都是自己培养的。不少科研人员表示,这很可能会导致研究队伍失去创新活力。

  “三缺”相互制约

  不少干劲十足的科研人员萌生去意

  去还是留?这几乎是西部科研院所里每个科研人员都会面临的问题。有些人毅然选择了离开,有些人艰难地留了下来,还有些人徘徊在去留之间。

  乌志明选择离开前,曾在盐湖所里待过12年。调走时,他已是副高职称和硕士生导师。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之所以下定决心选择调离,主要还是考虑到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教育。”乌志明说,“我的父母已经70多岁了,远在内蒙古,我在西宁很难照顾到。如果让他们来高原住,又根本无法适应。我到北京就好多了,周末坐车回去,周日再返回,不耽误。另外,西宁的基础教育太薄弱,孩子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自然环境恶劣的确是阻碍科技人才来和留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宁海拔就2300米,野外工作地大多都在3000至4500米,主要的问题就是高寒缺氧。缺氧对人体机体伤害严重,高原病的发病率高,一些科技人员在50岁左右就去世了。高海拔地区,饭都做不熟,野外科研有时只能吃生饭。风沙大、紫外线强、气候干燥等也对人体造成不同的伤害。”张怀刚说。

  子女教育,是困扰西部引人留人的另一个因素。当前,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落后,高考中非西部地区的重点高校对西部地区录取率偏低,马忠汉说,许多骨干人才为了下一代,不得不咬牙狠心离开。

  另外,工资待遇低,甚至退休金都普遍低于内地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且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影响人才去留的因素。索有瑞说:“工资待遇低也罢了,可是物价又很高。就拿我们青海来说,由于地处内陆高原,农产品与生活日用品大多来自内地或沿海,所以商品价格就贵了很多。”

  不少科研人员向记者表示,与高海拔、干旱、风沙大等严酷的自然条件相比,西部科技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研环境方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西部地区本身就存在经济体量小、人才缺乏、信息流通慢等问题,在与东部地区同台竞争科研项目时,多数情况下都少有大的斩获。

  “由于西部研究院所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着力点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关注的问题很少进入相关项目的组织和申报指南,因而也就很少有机会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直接支持。因此,重大科研项目的缺乏,也是造成西部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周园说。

  张怀刚告诉记者,缺乏科研平台、科研设备和保障体系,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团队,缺乏获得大项目的机会,这是西部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现状,简称“缺设施—缺人才—缺项目”。“这‘三缺’已经成了一个怪圈,相互制约,导致不少干劲十足的科研人员萌生去意。”

  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期待真正用待遇、事业、项目引人留人

  “优秀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难以形成强大的研究团队,争取项目就非常困难;而一旦缺少项目,团队就很难持久。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马忠汉说,“现在,人才问题已在制约西部前进的脚步了。”

  针对西部人才困境,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个支持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从1996年至今,“西部之光”项目已先后向西部地区输送了2000多名高科技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引智项目也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与巨大的人才缺口相比,项目的作用仍然有限。

  究其原因,马忠汉认为:“很多政策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此外,缺乏系统的谋划,政策难有连续性。人才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有关的制度改革、政策调整、用人机制和法律法规等‘硬件’设施还不够充分和完善。”

  “对引进人才,东西部支持力度一样,真正优秀人才能到东部,谁愿意来西部?另外,对原来就在西部的人才,没有支持的政策,反而加剧了原有人才的流失。造成新的引不来,原有的人才又留不住。”张怀刚说。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科研人员反映,以前,研究所很难给年轻人分配到一张床位,更不要说其他待遇了。而现在,研究所兴建宿舍楼,为人才配偶解决工作,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些努力仍没能减少研究所的竞争劣势,也没能改变骨干人才流失的现实。

  “感情留人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不太管用了。”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王敏说。

  该怎么引和留呢?

  张怀刚认为,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提高西部地区人员的待遇,不要求高于东部,起码要相当,即待遇引人留人,这是关键和核心;二是加大区域科技平台建设,区域性的项目应尽可能让西部地区的科技人员牵头实施,让西部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即事业留人。

  马忠汉建议,首先应该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和使用现有人才的关系。西部研究所的财力有限,无法与国外、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自然较难吸引外面的高层次人才。所以,要用好现有人才,决不能为了引进一个或几个人才,却伤了一大批人才的心,出现“招进女婿气走儿”的现象。其次,西部研究所要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竞争力,通过搭建平台,解决“我能做什么”“给我提供的平台有多大”,这是高级人才最关心的问题,要“筑巢引凤”。

  “根本还是应该改革科研体制。西部地区研究工作基础性的偏多,本身出成果就慢,再加上人才少,条件又差,发表的论文自然就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刀切的评价体系,对西部科研人员来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同时,在科研项目分配上也是一样道理,应该多给西部分配一些科研项目,用项目留人。”周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