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爱鲈鱼美”,不“出入风波里”,哪有那么好的事?
说到底,还是要靠自身“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能力
5月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一段部长和记者的对话颇有些戏剧性: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说,北大一个大学生开个“常德牛肉米粉”,并说北京不缺一个律师,但缺一碗正宗米粉,这就是找市场空缺,是发展空间。有记者问:米粉店要是倒闭了,谁来兜底?这不是非但没有拉动就业,还让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吗?
细琢磨,部长、记者,都有道理。前者看中的是收益,后者担忧的是成本。具体说,担忧主要集中在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上。
相信很多心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顾虑:我创业,投本钱、花时间,赔个底朝天怎么办?投进去收不回的叫沉没成本,除了钱,还有青春,如果这个成本太高,风大浪大谁敢行船?年轻的创业者还会这样比较:进机关和自己干,3年后再看,哪个划算?如果企业的活力激发不出来,显然自己挑摊儿不如旱涝保收。用经济话语说,这叫机会成本过高。难怪有人感慨:还是死在编制里吧!
其实,降低风险,避免创业成本过高,政府一直在添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搭好擂台、吹好哨子,不该管的简政放权,该管的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创业营造好基础性的市场环境。
具体的帮扶政策上,国务院日前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给开“网店”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给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给留学回国的创业者同等扶持,等等。这些,为创业添加第一箱油,降低了不少风险。
当然,政府可以帮扶、引导,并不能包揽。大学生个人,要找准市场定位,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市场蓝海的最佳结合点。互联网经济的大兴其实提供了很多机会,无论是渠道的畅通、信息的送达,还是推广、营销的便捷,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边缘突破”。不必求大贪全,从“小而美”起步,慢慢来,渐至佳处,未必不是好选择。或者干脆,市场之水三千,取一瓢足以酣饮。
回过头来再看部长之言,本身就含着答案:只要有收益,便可抵消成本和风险。记者问后,部长又答:靠分析、预判,提高创业能力,提高成功率。说白了,“但爱鲈鱼美”,不“出入风波里”,哪有那么好的事?说到底,还是要靠自身“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能力闯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