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一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众多,例如,因为扩招而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而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增长较缓;一二三线城市、东中西部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差异较大,大学毕业生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选择冷热不均,造成有的单位“众人扎堆”,有的单位则“门可罗雀”。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不仅需要落实好原有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体系,而且要拓展新的有效工具和途径。当前大数据正在推动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利用,有助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化解。
一是运用大数据助推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更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有关部门一直把解决大学生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而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支撑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等领域信息化发展重点正从建设基础网络、应用系统、公共平台等转向深化整合应用、强化公共服务上来。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使海量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而政府利用大数据技术,可构建高智能的社会管理中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全国大学生就业相关信息资源整合,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提高就业管理应急调控能力。
二是运用大数据促进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帮助人力资源供需双方形成更理性的预期,减少就业矛盾。“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压力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异常突出,即一批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用人单位难以招到适合人选。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与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匹配,产业升级创造中高端岗位的速度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速,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一些大学生对市场需求信息获取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预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中。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度量与处理,而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复杂海量数据的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更准确地预测经济和产业的未来发展变化,能更好地描绘就业需求的现状及未来变化态势,帮助大学毕业生理性地动态调整就业预期,以适合市场实际需求,从而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降低用人单位的试用和培训成本,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多赢。
三是运用大数据可以帮助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将就业问题前置处理,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更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目前各高校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的。如果培养大学生的整个周期都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问题前置处理,就能更多地产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可以视为高校的“产品”,其质量合格与否,需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一名大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其周期是四年或三年。也就是说,大学生这种“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而市场经济的形势是经常变化的,产业发展也存在周期性。同一个产业,今年繁荣兴旺,明年却有可能进入低谷。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刚性较强,不可能年年动态调整,因此引起的供需结构性差异矛盾依然较突出。这就需要更强有力的工具方法,分析预测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并引导高校更富弹性地配置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计算、挖掘和管理,并通过深度处理技术和数据建模技术,使数据具有“智能”的技术能力,可帮助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适度灵活地调整,掌握更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