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毕业生有父母养“就业不急”
缺乏职业梦想,择业时普遍感到迷茫无措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新一代大学生与70后、80后的就业心态出现差异——由于90后毕业生生活压力小,即使感受到就业压力,也抱着有父母养、“就业不急”的复杂心态;他们中的很多人创新意识强、价值观多元,但由于缺乏职业梦想,择业时普遍感到迷茫无措。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如今,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同时,也需引导其家长更新理念,消除人为附加在各种职业身上的社会地位“标签”,共同树立新的就业观。
没理想工作就先不找
眼看就要毕业,重庆某高校的大四学生林辉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然而,记者与林辉深聊后发现,他近半年内安排了两次毕业旅行,对找工作有一种怠惰心理。他表示,反正有父母资助,就业也不是那么着急了。
近期,重庆一所高校创办的“大学职业与创业拓展协会”,选取该校2014年毕业生中的120名未就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70%的被调查者表示因就业存在失眠、焦虑等症状,但75%的人曾经拒绝过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就业专家分析,大学生们普遍将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但在实习、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这使他们对职场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好的,宁愿不做”,这是不少毕业生和家长的普遍心态,所以“薪酬比较低”、“工作不适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大学生田佳仁到现在也没有跟任何单位签约。她说,半年来自己也找到过两份销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干得好每个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左右。她没有签约,主要是因为在见习期感觉得不到单位的重视。
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雪松说,未就业大学生表现出找工作不积极的心态,这与90后独生子女家庭保护过度有关。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习惯于“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他们享受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经济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
“很多学生对我说,爸爸妈妈说了,我给你买车买房,没碰上理想的工作就先不找。”张雪松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独生子女的家庭保护效应被过分放大,以至于他们在接触社会的时候总在挑剔,吃不了苦,更受不得委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说,随着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待遇高、体面、舒适”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的“优质”就业资源相对有限,家长们只能调整就业心态,从孩子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职业梦想定位不清
在采访中,多位老师和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多元,找工作已不仅仅局限在待遇高、工作轻松等简单标准,这对于鼓励更多人自主创业,形成多元就业观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与此同时,不少大学生也表现出缺乏职业梦想,职业定位不清等普遍问题,在选择工作时普遍感到迷茫。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赛区评委、重庆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说,从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的情况看,90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反映在就业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尝试自主创业。但他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不容易为此付出艰苦努力。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非常多。在政府层面,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优惠、税收优惠,甚至创业用地用房优惠层出不穷,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但90后大学生参与创业并创业成功的比率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
“创青春”大赛对重庆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调查显示,初次创业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在老师们看来,在校生参与创业更像是实习,即将毕业的学生选择创业,增加社会经验值的意义远超实干的意义。老师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家庭条件改善后,面对艰辛的创业历程以及相对较高的资本投入和风险,学生们自身对创业的冲动不足。
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带来择业标准更加多元。张雪松说,与70后、80后找工作求稳、求高薪不同,90后大学生需求更多元化,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发展性和体面程度等均在学生的考量范围内。好工作的标准已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等标准。
“择业观多元本身是件好事。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张雪松说,但也不能忽视不少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追求多元的时候,就业观过于模糊,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能够带给他们“幸福快乐”。这使得学生在择业时忽左忽右,想法多但不切实际。
张雪松说,90后大学生都是摸着电脑长大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网络抱团”现象严重,工作好不好问“度娘”、看网友评价,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价。
引导家长转变择业观念
相对于引导学生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张雪松更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学生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大学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长挑剔。一些家长自身抱有严重的职业歧视,更有甚者直接对孩子说,“与其你找一个烂工作让我丢人,还不如我先养着你。”所以,要先教育学生,必须先教育家长。她建议通过公益宣传、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上不断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新的就业观。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冀康平认为,在家庭职业教育中,家长们应该更多借鉴“鹰式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过分溺爱孩子。冀康平说,现在找工作时,不少家长喜欢越俎代庖,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替孩子找工作,这虽然一时解决了孩子就业问题,但容易形成依赖,不利于他们真正融入社会,获得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此外,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全社会缺乏对蓝领劳动的尊重,人为划分职业“三六九等”的观念也加剧了就业难,建议通过赋予各行业职业顶尖人物更多社会认可,树立职业标杆,引导学生选择在各行各业就业发展。
专家表示,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中学、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计可操作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让学生对各个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对自身能力有更准确的判断,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