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教师新闻 > 内容

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数度搁置 地方抢跑
作者:admin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14-09-04 浏览

  教育部牵头起草的高考改革方案已在2013年11月完成,但迟迟难以通过,目前又数易其稿。十多个省份已完成地方方案,“等教育部发布后,我们再发布”。

  民间方案提出招生主体由政府变为学校的“颠覆性设想”。教育部2013年的方案提到了自主招生改革,但实施意见较少,可能再作调整。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再次没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出台。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今年7月底之前出台。7月已过,仍无消息。

  这不是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第一次“爽约”。2011年之后,教育部每年都表示“年内出台”,到了今年有点骑虎难下。

  2013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公开表示方案已经制定完毕,将在2014年上半年发布。随后,十多个省份也明确表示,当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制定,将在2014年发布,从2017年开始实施。但前提是,他们要等教育部的总体方案出台之后才能发布。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教育部牵头起草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已在2013年11月完成,由于争议较大,迟迟难以通过,目前又数易其稿,多方征求意见。

  根据“三年早知道”原则,想在2017年的高考中如期实现改革,方案应当在2014年9月即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发布。这意味着,如果教育部的总体方案到9月之前还不发布,各省的高考改革进度势必受到影响。

  最新的消息是,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高考改革方案,但何时通过仍无明确的时间表。

  按照教育部的计划,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不会立即全面推开,一些经济发达、教育改革已有一定基础的地区都有望列为试点省份。

  中央方案数度搁置

  这轮高考改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5年。

  那年夏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写信,对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示担忧,胡锦涛批示要进行调查研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场素质教育大调查,其中就涉及高考改革。

  2008年,教育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调研,当时列出了20个重大问题需要深度调研,高考的考试招生是其中一个。

  在“纲要”获得通过的2010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这是直接向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负责的咨询机构,委员会下设考试招生改革组。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进行调研,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

  调研开始不久,教育部长袁贵仁便在2011年1月3日的《学习时报》撰文,提到了下一步高考的改革思路,文章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月8日,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确定,但次日教育部就表示,部长的“思路”不等于“方案”。但2月1日,在教育部公布的当年工作重点中,还是提出年内完成高考改革方案。

  2011年下半年,专家团队围绕16个议题的调研报告陆续形成,共有八十多万字。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实际上也就被否定了,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不过,教育部仍将研究高考改革作为2012年的工作要点之一,当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位记者问袁贵仁:“高考改革方案10年内有可能出台吗?”袁贵仁的回答是:“不用10年,10个月都不用。”

  但实际情况是,2012年,高考改革方案并无实质进展。

  数度搁置后,传言四起,甚至传出了“近年不再出台高考改革方案”的说法。

  “十八大”闭幕后,教育部在2013年1月下发了当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制定”并“颁布”高考改革方案,并在2013年春节前为此紧急开会研究,但方案涉及小升初、研究生考试、成人高考、职业考试等,高考改革本身被弱化了。到了2013年5、6月份,思路再次调整,强调还是要围绕高考做文章。

  地方抢跑

  教育部的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有些地方已经有些迫不及待。2013年10月,北京市率先发布了中高考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尤以英语分值下降30分最引人注目。

  当时北京宣布将在2014年上半年发布正式方案,但至今也没兑现。8月3日,北京市教委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北京的正式方案具体什么时间出台,要看教育部的方案出台时间,“这个教育部是有要求的”。该人士还称,如果最终教育部的方案与北京市的不一致,北京市的还需要调整,会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在北京的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不久,2013年11月,教育部的方案形成,其中也提到了降低英语分值。

  2013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发表文章称,“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完成”,将在2014年上半年发布,并要求各地最迟在2014年年底出台本地区实施办法。12月8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再次公开表示“已经完成”,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2014年转眼就到。从1月起,各地的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四川、江苏、湖北等十多个省份都在会上表示,它们的地方改革方案已经完成,上海市教委主任在网站做访谈时公布了“已经完成”的消息。

  这次,各地都没有像北京那样对外发布征求意见稿,而是都表达了“等教育部发布后,我们再发布”的意思。但和以往一样,“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教育部“上半年发布方案”的承诺再度落空。

  7月28日,江苏教育厅办公室相关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已有一个初步方案,还在广泛征求意见,需要报省政府、教育部同意后发布,具体时间不详,但会“尽快”。

  同日,四川教育厅宣传处人士表示,当地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完全确定,但2014年肯定会公布,该人士还说,2013年底教育厅就提出要在今年秋天公布,但可能是“相关情况有所变化”,所以后来就没提时间节点了。“但2014年是确定的。”他再次强调。四川同样要等教育部方案通过后才能公布。

  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认为,目前高考改革只有一份方案供领导选择,如果能像医改那样,多委托几个机构多做几份方案,或许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但为时已晚”。

  “还局限在科目调整”?

  影响方案出台的分歧,体现在命题、考试、招生录取各个环节。在受访专家看来,检验改革力度,最直接的标尺是:改革主要是从科目调整入手,还是从招生方式入手?

  接近方案起草组的专家A说,不同于以往主要关注于科目调整的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不是仅仅局限在考试的某一方面,还涉及招生改革,是一个总体性的顶层设计,可以说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而要求匿名的专家B在研究了2013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和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的表态后认为,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还局限在科目调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高考一直在作局部改革,从考6科到改为“3+1”,“3+2”,“3+x”,“3+文综”、“3+理综”等等,都指向考试科目调整,但始终没有改变“分分必争”、“以分取人”的弊端。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将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按照2013年11月教育部的方案,高考将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但由于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实际最后将只考语文和数学。其他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其中3门,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英语仍作为高考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考试与评价》杂志主编包天仁担心,一年多考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考得更好,考得不好的不会只考一次就善罢甘休。

  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此前的高中会考,用等级评定成绩。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此前曾设想,等到高考时,为了提高区分度,计入高考成绩那3科的学业水平成绩还要从等级再转化为分数。

  学者B的理解是,此举初衷是重视平时教学,同时也希望借此解决过早文理分科的问题。但他指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这么做的科学性和复杂性问题。

  “不科学”的地方在于,等级与分数的反复折算。假如“A”折算成80分计入高考成绩,但在此前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可能考80分到100分的都算“A”,那么对所有能考80分以上的人来说显失公平。

  “而且最终的结果还是按照总分录取,改变不了以分取人,中学的应试训练就不可能缓解。”专家B说,等级与分数转换的设想招致多人反对,是否推行尚不明确。

  包天仁则担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各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省之间的差别会比较大,同样都拿到“A”的学生,水平未必一致。

  作为一项“国家考试”,高考是否需要统一命题的讨论一直没中断过。

  包天仁说,现在有16个省份单独命题,但有些省份已经觉得力不从心,难以继续,命题的质量难以保证。

  7月7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一份“民间高考”方案,也建议恢复全国统一命题。院长杨东平说,全世界范围内,国家级的统一考试大都不分省、不分地区。从国家考试的信度、效度、可比性这三个角度来衡量,统一考试就该是用一把尺子。在中国,过去分省命题还有防止试题泄露的考虑,但现在安全防范水平已大大提高,不能再成为分省命题的理由。

  “杨东平的意思是对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说,现在可以不再增加自主命题省份,但没有恢复统一命题的可能性。一些东部省市已经具有相当的命题水平,不会轻易同意往回收,它们在自主命题下推行了多年素质教育,统一命题,自留地就没有了。

  王烽建议在全国成立若干个区域命题中心,相互竞争,由高校和考生自主选择考试。

  专家A也认为,分省命题的做法要改变,由更加专业的考试机构负责,“但高考是国家考试,有一系列的考试组织工作要做,考试机构做起来可能会很难”。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2013年11月教育部的方案中没有提到统一命题,小范围征求意见后,恢复统一命题的建议不在少数。

  给高校多少自主招生权

  “高考改革的重点应该从招生制度改革入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说,只要从落实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和责任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有的招生录取制度,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招生办的手中,由招生办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向高校投档,学校无法选择学生,学生也无法选择高校。

  两份“民间方案”,不约而同都将重点指向高校的自主招生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方案提出,高校可以自主招生,招生办不再具有投档的决定权,而是变成监督和服务机构。

  “任何一个高校都希望招到合适的学生。”院长杨东平说,自主招生后,学校都有自己的录取标准,同一个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由学校设门槛,对学生的成绩提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录取标准,把总分排队打破,也可以由此倒逼考试科目的调整。

  上述方案发布不久,一份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领衔的建议也于7月20日公开发出,认为高考改革的唯一出路是招生主体由政府变为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有了自主权之后,相应地也要给学生增加自主权,允许一个学生拿到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和不同的学校反复确认,确定自己的学校。学生只有有了选择权,才能拥有对学校的评价权和监督权,从而实现双向选择。

  这么改,意味着政府要将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政府招生办要退出录取环节。“行政机关会愿意吗?”熊丙奇自己也打了个问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方案发布后,尽管“反馈不错”,但其问卷调查还是被叫停。

  储朝晖曾因为宣传“自主招生”而受“冷遇”:2013年11月9日,储朝晖受湖北某市招生办之邀前往讲课,力推自主招生,课毕被“群起而攻之”:“你这么讲,我们招生办就该撤销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提出了要探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此前“翻脸”的招生办又请储朝晖过去,给上次没听课的人再讲了一遍。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教育部2013年11月形成的方案中,提到了自主招生改革,但实施意见较少,最终可能要依据三中全会的决定,再作相关调整。

  最终是否取消录取批次也悬而未决。曾有动议指出,应该实行统一批次录取,不再分一本、二本、三本等不同批次。

  专家A举例说,假如一本分数线是600分,北大物理系看上一个物理成绩很好的学生,但他只考了599分,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下基本没法录取这个学生,但如果录取不分批次,只要达到400分的本科分数线,所有的本科学校都可以填报,那这个599分的学生就可能进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