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辛文,我上不了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一名教师。”徐洪艳说。
2000年8月25日,徐洪艳接到了一封署名“辛文助学会”的信,问是否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此前,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喜讯只让她高兴了几秒钟。当时,父母下岗,父亲得了脑血栓,母亲卖菜、卖水果,刚够家人吃饭,弟弟还在上学。就在同学们去大学报到时,她还在顶着烈日卖雪糕、水果。晚上,她只能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对于上大学,她已经不再抱有幻想。
也是在这一天,徐洪艳的班主任迟老师也收到辛文的一封信:“近闻徐洪艳同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其家庭经济困难要辍学。若事实如此,我们愿意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就这样,徐洪艳迈进了大学校门。
徐洪艳说,辛文的帮助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心和鼓励。进大学后不久,她就收到了辛文写来的信和赠送的《现代汉语词典》、《牛津英汉词典》。信中讲了很多她想知道的事,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随信还寄来了一张100元面额的IC电话卡。2003年夏天,她大专毕业,工作却找得不太顺利。当她再度迷茫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了,“我们帮你联系了几家学校,你可以选一家去面试。”经过试讲、投票,徐洪艳成为吉林市第四十九中学教师(现为吉林三中)。
28岁的吉林市龙潭区杨木中学的物理教师曹俭也曾经得到辛文的资助。他说,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是1999年夏天他从师范学校毕业时,辛文送给他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内页写满了字,写着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如何选择伴侣等,足足有16页,笔迹整齐秀丽。他说,这辈子也不舍得在上面写一个字。他把本子保存在家里,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看一看。现在,每隔一段时间,辛文还会打来电话,和他聊聊工作、生活。有时发现他的思想有压力,电话就会打得勤一些,有时会说三四个小时。
据吉林市慈善总会调查,辛文的第一次资助大概发生在1985年。从那时到现在,辛文累计资助了4000多名贫困生。慈善总会的有关负责人说:“种种迹象表明,辛文很可能是由吉林市几所学校的在职或离退休教师自发组成的一个民间慈善组织,不然,他们不可能对贫困生的情况那么了解,资助那么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