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公务员不是“金饭碗”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10月24日18时结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考报名总数与竞争比呈“双下降”态势:报名人数同比减少约7万;职位竞争比从2013年的70∶1下降到58∶1。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参公事业单位计划招录2.2万多人,较上一年增加2700多人。舆论解读招录人数增加与公务员人员流出和官员落马有关。而国家公务员局透露,招聘数增多主要是由于有几个大的直属机构因前几年机构调整和职能整合,今年出现退休人员相对集中的情况。
今年国考呈现出“招的人多了,报的人少了”这一特征。浙江《嘉兴日报》刊发文章《国考“双降”,穿过迷雾看价值取向》分析道:“国考降温,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此次国考大门敞得更开,但门槛提得更高。很多人因为基层经验不符合条件,没能通过审核。其二,与往年不同,今年国家加大了基层边远地区职位的招考力度,那些排斥基层的人便冷眼相对。其三,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之后,相关公务员的特权被剥离,福利被压缩,让那些艳羡者心生退意。”
@新华视点认为:“过去数年,国考备受青睐,考生看中的无外乎国家公务员稳定的工作待遇和不健全制度下弹性的权力寻租空间。”在新一届政府强调规范权力使用,“不宜当官”成为舆论解读国考降温的一个主要观点。《工人日报》一篇报道举例:“一位连续报考4年、今年没有报名的国企职员直言:”基层公务员工作又累、赚得还少,很多福利都取消了,那还考公务员干嘛。‘“
用“不宜当官”解读国考降温,是哀叹“为官不易”的又一版本。为官者本就应该在严格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约束下勤勉尽职。国考降温更应促使公众理性认识公务员职业不是“金饭碗”。红网评论即认为:“国考报名之所以会降温,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法制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务员职务逐渐回复到制度设计的初衷,之于人才结构优化,这实在是个好消息。”
互联网治理朝法治化方向发展全国网信办主任10月26日在京座谈学习宣传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如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表示,我国将加强互联网立法,依靠严密的法律网来打造规范的互联网。根据国务院授权,国家网信办负责网上内容管理和网上执法。座谈会上透露,国家网信办将出台APP应用程序发展管理办法。
近年来,互联网的治理明显迈向法治化的快车道,陆续出台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正是对网络空间法治化的践行。尤其是关于网络诽谤、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的出台,成为治理网络乱象的有力武器。目前,国家网信办对微博、微信两大平台的管理成效明显,如果出台APP应用程序发展管理办法,将有力约束“无线舆论场”中“两微一端”的规范化运行。
保障空气质量不能只是“一阵风”
北京举办APEC的日子渐近,保障会议顺利进行的各种措施相继出台。其中,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5区市制定保障方案,承诺要减排污染物三至四成。此举引发民众广泛热议。
舆论指出,重大活动期间保障空气质量是很重要,但日常的空气质量也同样重要。《长江日报》评论文章《空气质量究竟为谁而保?》质问:“国家形象重要,民众的健康同样重要,既然政府可以想办法让‘会议期间空气质量明显改进’,何以其他时间就得‘等风吹’?”
类似奥运会、青奥会这样重大的活动,让公众看到了治理好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应努力将活动期间的环境治理经验应用到今后的日常治理中去。APEC会议前夕,雾霾问题多次引发舆论聚焦,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假如只重视某一段时间的空气质量,不重视日常的污染治理,会使民众感到只是“一阵风”,只会辜负舆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