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剑平 周跃良
教育已经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从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到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都或多或少打上了信息化的印记。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教育部2002年3月提出《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措施,并先后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等。国内各级师范院校和学术界也日益关注和介入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04年至今国内已经先后举办了“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等影响较大的国际会议。但是,当前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亟须新的理念与策略。
深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明确指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作为信息时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信息素养”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包含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人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进行过不少研究,普遍认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但是该认识仅仅停留在上述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应用实践中也容易引起偏差。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和管理,而是反映了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培养出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目前,一些教师不敢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观念也隐含着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从而也不可能使网络成为教师辅助教学、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信息化已经渗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层面拓展到了人文的层面:信息素养不仅反映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搜索、鉴别、筛选和利用的能力,还涉及人们对信息与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信息素养不仅支持教学、学习与工作,还提供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具有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不会止于对教师自身工作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一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各种常用教学设施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上述目标看该课程的要求显然过高。换言之,仅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一门课程难以担当未来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重任,应该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让未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才有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
为此,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精品课程群,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建设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精品课程群,也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条块分割、教学手段落后和方法陈旧的现状,使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并使它们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促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有力手段。
其次,创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也是实现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在实行师范教育免费的前提下,各师范院校资源共享的利益分割障碍将得到有效的抑制,国家和各省份也有了很好的条件创建统一的教师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应该鼓励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的努力,鼓励各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
第三,目前师范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从硬件方面看大多已经能够满足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尤其是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仍然比较落后,甚至不如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也落后于在校的师范类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培训、进修或者政策引导等手段,尽快使师范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实质性的提高。对于担任教育重任的高校教师,国家也应该制定一些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文件或要求,应该对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构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信息化桥梁
目前,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与中小学校的教师需求脱节、师范院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对中小学校的支持不够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我国教育管理科层、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开发、完善网络信息化平台,构建起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桥梁并加以有效利用。
首先,虽然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已经为设立网络学院的部分大学与中小学校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提供了一个理想构架,但是责、权、利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该计划的推进并不顺利。在建设全国性教师网联的同时,现阶段应该更多关注省级的区域性教师教育网联的建设与利用。区域性教师网联有利于在本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最大程度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供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校本研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提供“超市”自选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借助上述区域性教师网联可以建立由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面向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即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能够成为该虚拟学校中的成员。这种组织形式还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实践+网络协作+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换言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要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日常工作,帮助教师进行日常的教学、学习和反思,而不是以简单的远程培训作为主要的应用。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等多个方面有机结合,这是促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强大动力!
教育已经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从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到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都或多或少打上了信息化的印记。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教育部2002年3月提出《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措施,并先后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等。国内各级师范院校和学术界也日益关注和介入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04年至今国内已经先后举办了“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等影响较大的国际会议。但是,当前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亟须新的理念与策略。
深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明确指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作为信息时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信息素养”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包含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人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进行过不少研究,普遍认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为了更好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但是该认识仅仅停留在上述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应用实践中也容易引起偏差。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和管理,而是反映了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培养出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目前,一些教师不敢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观念也隐含着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从而也不可能使网络成为教师辅助教学、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信息化已经渗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层面拓展到了人文的层面:信息素养不仅反映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搜索、鉴别、筛选和利用的能力,还涉及人们对信息与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信息素养不仅支持教学、学习与工作,还提供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具有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不会止于对教师自身工作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一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各种常用教学设施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上述目标看该课程的要求显然过高。换言之,仅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一门课程难以担当未来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重任,应该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让未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才有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
为此,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精品课程群,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建设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精品课程群,也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条块分割、教学手段落后和方法陈旧的现状,使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并使它们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促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有力手段。
其次,创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也是实现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在实行师范教育免费的前提下,各师范院校资源共享的利益分割障碍将得到有效的抑制,国家和各省份也有了很好的条件创建统一的教师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应该鼓励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的努力,鼓励各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
第三,目前师范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从硬件方面看大多已经能够满足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尤其是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仍然比较落后,甚至不如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也落后于在校的师范类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培训、进修或者政策引导等手段,尽快使师范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实质性的提高。对于担任教育重任的高校教师,国家也应该制定一些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文件或要求,应该对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构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信息化桥梁
目前,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与中小学校的教师需求脱节、师范院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对中小学校的支持不够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我国教育管理科层、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开发、完善网络信息化平台,构建起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桥梁并加以有效利用。
首先,虽然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已经为设立网络学院的部分大学与中小学校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提供了一个理想构架,但是责、权、利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该计划的推进并不顺利。在建设全国性教师网联的同时,现阶段应该更多关注省级的区域性教师教育网联的建设与利用。区域性教师网联有利于在本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最大程度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供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校本研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提供“超市”自选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借助上述区域性教师网联可以建立由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面向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即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能够成为该虚拟学校中的成员。这种组织形式还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实践+网络协作+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换言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要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日常工作,帮助教师进行日常的教学、学习和反思,而不是以简单的远程培训作为主要的应用。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等多个方面有机结合,这是促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强大动力!
上一条:
回族残疾青年王结评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下一条:
上海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比例近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