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代表着1990年后出生的一群人,他们出生的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代,在新时代和信息科技的飞快发展下,导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他们逐渐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或为了生计或为了梦想而奋斗着,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社会上对这一群人褒贬不一,但无可厚非的是,他们在社会上的价值慢慢得到认可。
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还是找工作,如何面试,新入职后第一天该以什么面貌进入公司,上班后又如何站稳职场?来关注一下90后毕业生的首入职场的注意事项:
11月是各大高校的“毕业季”,也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纠结季”。面对即将毕业的几个月,太多选择摆在眼前:考研还是找工作?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找什么样的工作?
真学究OR拖延症?“缓刑”两年仍要面对就业
有部分应届生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才选择考研。辽宁大学的梁同学告诉记者,她在假期实习中,发现自己不太适应社会环境,所以决定考研。“还是学校好,又安静,又单纯。”但当记者问及研究生毕业后的打算时,小梁坦言:“我也不知道,但就是不想找工作。”但事实上,把考研作为“缓兵之计”只能缓解一时,等到毕业时同样要面临纠结。
采访中,“工作”一项成为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半数以上毕业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直接找工作。在人生第一份工作面前,多数毕业生选择“走一步看一步”,但不少人吐槽:“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想要专业对口简直就像中彩票。”沈阳农业大学的郎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食品相关专业,但由于找不到对口工作,只能在父母的建议下转做银行工作。
“等风来”OR广撒网?找工作学生不急家长急
毕业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从女儿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家里人帮着安排。“孩子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说什么也要把路铺好,如果找到一份适合发展又相对稳定的工作,以后她的路也能走得平稳些。”为了女儿的工作问题,陈女士没少花心思
教授马义表示,“最难就业季”遭遇“更难就业季”,应届毕业生采取多种渠道,如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多手抓”的策略,绝对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聪明之举。
在多手准备中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马义建议,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和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做好定位,有些专业市场需求小,在求职时可以考虑专业相近的职位。其次,要考虑考研、考公的难易程度。如果毕业生是“考试型选手”,不妨通过考试完成“升级”。第三,要根据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选择自己的毕业去向。部分毕业生通过考研、考公等“缓就业”措施缓冲当时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身能力。
对于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拼爹”的做法,马义并不赞同。“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就业优势在于专业优势,由父母代劳找一个专业跨度很大的工作,看似很靠谱,其实专业优势完全丧失。对个人职业发展来讲,没有专业优势的大学生很难实现创新和突破,对国家来讲更是人才浪费。”马义分析,找工作“拼爹”很大原因在于大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多数大学生不愿去基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或农村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大量工作机会,却找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吐槽自己找不到合适工作。“与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如考虑转变观念上的问题。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更能提供提升工作潜能的机会。” 马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