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大学(威海)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山东大学(威海)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该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3438人,总体就业率达到88.6%;除选择考研、出国留学等发展方向的外,在1855名正式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当中,共有819人留在选择在山东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44.2%。
《报告》显示了截至2014年12月22日,山大(威海)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工作举措以及反馈评价七个方面内容,山东大学(威海)2014届毕业生共3767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8.9%。其中,本科毕业生共3438人,就业率为 88.6%,在其中1855名正式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819人留在山东就业,占签约的本科毕业总人数的44.2%。这和该届本科生来源分布也有关,据悉,2014届本科毕业生,1683人来自山东,比例达49%。
据介绍,2014年,山大(威海)采取众多就业创业工作新举措,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题报告、各类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惠及学生4000余人,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一对一免费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全年共举行三场大型校园双选会,总计提供就业岗位25000多个;开通专门通道进行就业推荐,学院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一对一推介,每年创业孵化帮扶500位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学校十个学院中,数学与统计学院、翻译学院、艺术学院和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四个学院的就业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根据《报告》,64.4%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着重加强专业相关实习及社会实践,提高应用能力,31.6%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应加强人际沟通及协调能力培养。《报告》称在今后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通识教育,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等得到较多用人单位的关注。
【细解新一届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超男生四成
2014届本科毕业生3438人,其中男生1440人,女生1998人,男女比例约为1:1.4。2014届本科毕业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分布于10个学院,41个学科专业,其中商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数最多,约占全校毕业生人数的49.6%。
本科毕业生,2309人来自东部省份,641人来自中部省份,488人来自西部省份,来源列前五位的省份是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
仅五专业就业率不足八成
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山大(威海)还公布了全部41个本科专业的单项就业率,其中仅有五个专业的就业率不足八成,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79.7%)、数字媒体技术专业(76.3%)、生物科学(77.8%)、应用化学(75.0%)和朝鲜语(79.4%)。
山大(威海)2014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88.6%,除以上五个专业外,舞蹈编导、翻译、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对外汉语等20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真正待就业大学生仅占4.2%
经调查统计,2014届本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为392人,约占全校毕业生总人数的11.4%。在未就业的这部分毕业生中,实习待签约的43人占 11.0%,已追踪到学生就业单位,学生在系统予以未确认的30人,占7.7%,复习准备考研、准备出国和复习准备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的163人,占 41.6%。真正待就业的人数为143人,仅占全校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4.2%。
国外深造比例三年直线上升
2014届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237人,比例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6.9%,较2013届出国172人,比例4.9%,2012届出国108人,比例为3.2%有显著提高,近三年,学校出国出境率直线上升,可见学生出国深造的意愿越来越强。
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308人有过海外交流经历,就业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这一群体学生的签约率,升学率都低于全校平均水平,而出国率为25.3%,约为全校平均水平(6.9%)的4倍。
近四成毕业生进入民企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39.1%和29.1%。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为304 人,占16.4%,进入外资企业的有185人,占10.0%。
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业,这三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1.5%。
共1855人正式签约,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41.0%、金融业务人员占20.2%,两者合计占签约毕业生总人数的61.2%。
接收毕业生数量较多的公司主要是银行,其中排在前十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除此之外,签约恒大地产、长城汽车、中国邮政等公司的人数业较多。
贫困生就业率达93.2%
2014届家庭经济困难本科毕业生共841人,484人正式签约,签约率为57.9%,234人升学,升学率达27.8%,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说明该部分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意愿较强。
在签约的贫困生中,43.0%的人签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说明学校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和助困体系引领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说明这部分学生目标明确,就业意愿强烈。据悉,学校为299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299000元,为57名获华民慈善基金会帮扶的毕业生发放资助171000元。
选择中西部的大学生增多
2014 届本科生正式签约人数为1855 人,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区域划分,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流向大体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约占78.7%,西部与中部则分别占 10.6%和10.7%。其中东部地区以山东省为主约占44.2%,外省江苏、广东、北京较集中约占16.4%;中部地区以河南省为主约占2.7%;西部地区以四川省与陕西省为主,分别占1.8%、1.5%。
长期以来,由于生源及观念等原因,毕业生在山东省内就业意愿强烈,尤其是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则比较薄弱。相对前两年,今年情况有所改善,本科毕业生在青烟威沿海地区的就业比重在逐步降低,而在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在逐渐增加。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更加均衡,但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大城市吸引力仅排第14位
在就业质量报告中,山大(威海)对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各项因素进行了排序。其中,“发展前景好”是应届大学生最为看重的,“福利待遇好”和“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排名二、三位;而“工作单位在大城市”在这份调查中直接排到了第14位,甚至“对社会的贡献”、“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和“工作自由” 都排到了“大城市”之前。由此可见,新一届的大学生就业取向日趋多元化,越来越突破固有的传统思维。
546家企业选才,255家威海籍
针对今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3年9月到2014年6月,山大(威海)共举行了三场大型校园双选会,通过大型双选会和专场招聘会来学校的用人单位共有546家,省内461家,省外85家。而这当中,来自威海的用人企业数量最多,达到了255家,其次为青岛(61家)、烟台(37家)、济南(34 家)、东营(19家)等。
省外的用人单位中,北京市最多,达到了25家,第二、三名分别为江苏省(24家)和上海市(10家)。
从来校选才的用人单位属地来看,山大(威海)大学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市企业的青睐,因此对威海企业来讲,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尽可能地让“威海出品”的大学生乐意选择扎根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