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壹点妹算算退休亏不了
我是壹点妹,五年前从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成为一名公务员。
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措施,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退休后待遇会不会降?自己缴费后到手的工资会不会减少?改革框架已定,细节并未敲定,我有些担忧。
据说,全国有近4000万人和我的情况一样,都在等着养老金改革细则出台。全国两会开始了,看看代表委员们咋说。
要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缴养老金了
当年考公务员,退休后能稳吃“财政饭”是最大诱惑之一。在县城老家,从企业退休的叔叔一个月领2000元左右养老金,当公务员的大伯一分钱不用缴,退休金比叔叔多一千多块钱,羡煞了叔叔。
老实说,退休后的待遇是吸引我当初报考公务员的重要条件。没想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养老金将打破“待遇差”,要并轨了。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消息一出,我家立刻召开了家庭会议。我寻遍相关报道,仔细研读专家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说,改革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意味着,养老金水平与缴费相关联,不再单纯与退休时工资挂钩。
我爸四年前从一家事业单位退休,听了专家的解释,长舒了一口气,“我属于改革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原待遇不变,还能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原来发多少,以后还得发多少。”
“我是2014年10月1日后参加工作,属于新人。虽然拿不到过渡性养老金,但年轻就是资本,缴费时间长,我的个人账户可比你们都多哟。”表弟小凡也不担心,他属于“新人新办法”。
与表弟、老爷子相比,工作五年的我属于“中人”。顾名思义,就是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一批人。按照政策规定,我也要自己掏钱缴养老金。“以前自己不缴纳养老金就能拿到退休金,实实在在地吃‘财政饭’,现在得从工资里扣了。”
算完账,退休后还能安心跳广场舞
“本来收入就不算高,拿到手里岂不是更少了?”为了弄清政策,我赶紧找出计算器,算了起来。
《决定》明确,养老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组成。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工资额的8%,由单位代扣。职业年金部分,单位按8%缴费,个人按4%缴费。
我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4000元,如果社会平均也是4000元,还有25年退休,按国家公布的计发月数办法,月数为170。先算一下基础养老金,工资基数×缴费年数的百分数,也就是4000×30%=120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年缴费×退休年数÷计发月数,即320×12×25÷170,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约为564元。职业年金,计算方法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一致,即480×12×25÷170=847元。
按照公式,我退休后一个月能拿2611元——比现在的工资少太多!
所幸,国家决定适当提高基本工资标准。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说,工资改革之所以选择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是考虑到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变之前的“不缴费”为每月缴纳养老保险,有一定改革成本。
但是,退休后能领多少钱?待遇会不会比原来下降?工作前五年没有缴纳养老金,改革后会不会吃亏?
对于这些疑问,人社部也有回应,“中人”在改革前没有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也就是说,我原来没缴费的5年已经算作缴费了。视同缴费只是针对基础养老金,是单位缴纳的,我个人账户可没有前5年的积累。就在我为这5年的亏空四处打听时,“定心丸”又来了:退休时会根据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等因素,发放过渡性养老金。
有了视同缴费、过渡性养老金,我再也不担心退休金只领2611元了。如果再考虑收益、涨工资等因素,退休后应该可以放心地去跳广场舞了!
山东第一个启动改革,设10年过渡期
问题是:细则何时落地?
对于改革进程,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说,“目前各省都处于测算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始缴纳养老金还需一个过程,还有一些很专业性的问题,比如系数、指数等,都需要各地具体测算以后才能定,但我认为会很快的。”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甘犁[微博]预测,实行渐进式改革应该先有一个过渡期,时间大约是10年。
这一分析很快在山东得到印证。今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启动改革的省份。除了与国务院《决定》的基本框架一致,山东明确了自改革之日起设立10年过渡期。也就是说,在改革后10年内退休的人实行新老办法对比,新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老办法的,按老办法补齐;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老办法的,高出部分分年度按比例予以封顶限制。
“养老金并轨改革今年肯定落实。”关于政策的未来走向,胡晓义说,从文件到执行要有一个过程,这事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所以才有10年过渡期,在10年期间会有更细致的政策安排。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高校招聘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