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梦想加油站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5-05-14 浏览

  在全社会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称,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一项最详细、最全面、最接地气、最具可操作性的政策。

  人生选择的自助餐多了一盘菜

  我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刚刚选择休学创业的清华大学学生王赫从第一次走进《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室,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他想听互联网大佬的演讲,想在创业社团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想在孵化器里找到投资人和办公场地……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至今,中国的创业教育探索已有13年。在进行创业教育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如何做好创业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创业者能不能教出来?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能不能教创业课?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要让学生去创业?……这些成了创业教育领域内经久不衰却从未有过统一答案的问题。

  在《意见》里,为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像是一份囊括各类佳肴的菜单。其中提到要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科技园建设、举办创业大赛,支持创业社团;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等,对各方面都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方案。

  李家华表示,《意见》很“专业”,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意见》中的各方面措施符合创业的规律,在创业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意见》中提到的小班化教学、设立创业俱乐部等做法已经在KAB创业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证实。

  这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一提到学分,王赫有些担心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否会变为强制性的要求,用统一标准去衡量的话会给学生增加负担。

  “这像是给学生的人生选择自助餐里增添了一道菜。”参与《意见》制定的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教授施永川解释。在过去的学校环境中,想要继续深造和就业的学生都有清晰的通道,这是给创业的学生明确了道路,在学校内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培养人才的短板。近年来,温州大学就提出了“立足区域,分层分类,专业融合,协同递进”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意见》中也明确提到,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这回答了很多人问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的一个问题——创业是不是学业不能兼顾?在她看来,创业教育是要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现在的学生拥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够,要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成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第一次为教师“松绑”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次为老师“松了绑”。

  《意见》指出,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北京一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我也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市场上一较高下,我也想让学生参与项目锻炼他们的能力,可是学校内评价老师的标准只有‘发了多少篇论文’,在学校创业总是偷偷摸摸。”

  “允许老师创业可以提升老师的风险意识。”李家华称,让老师真正成为创业教育“教”和“做”的人,可以让老师感受市场中的不确定性,这是对传统教学禁区的突破,让教学和市场对接。

  此外,《意见》还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要成为教育深化改革的实验点

  王赫暂时离开课堂,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但他并没离开学校所提供的创业教育。

  “学校内并不是没有人做创业教育,只是创业资源分散了。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如何入驻校门外200米的清华科技园,以前的不少孵化机构门槛太高了。”毛东辉说。在课堂外帮助真正的创业者,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行动。清华的x-lab走在了前列,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面向清华所有院系学生、校友和教师,实现从“0”到“1”的转变,最终对接孵化器。

  此时,已经有500多个学生项目来到这个平台,其中200多个项目做出了产品或服务,成立了公司;近50个项目获得了天使、A轮融资,总额达1.8亿元人民币。2015年3月,x-lab被授牌成为北京市首批“众创空间”。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创业正当时”青年创业大赛正式启动,大赛的前10强,将获得1000万元创投基金的直接投资和优秀创业导师团队的长期深度指导;前100强对接5亿元的创投基金,以及获得参加清华创业教育、行业沙龙等活动的机会。

  这些“成绩单”并不是毛东辉眼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她认为,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专业的孵化组织出现,成为学生创业路上的伙伴。《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至此,中国已经在设想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这份酝酿已久的《意见》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时间表: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在施永川看来,《意见》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倒逼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意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闭环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成为全面改革的试点。”李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