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掀起“青春风暴”,创业辅导与政策扶持需上新台阶
如何提升青年人的创业技能?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政策扶持?怎样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围绕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的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深入上海、北京、辽宁、湖北、安徽、吉林等地展开了调研。
创新创业掀起“青春风暴”
“哥创的不是业,是情怀。”在北京亚运村小营路一座简陋的写字楼二楼,“一起作业网”的创始人肖盾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试图通过互联网,颠覆中国学生写作业的传统模式。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以及青年群体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的青年人正逐年增加,他们“推倒”学院墙、融汇校园内外,走向市场,迎接互联网,打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界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舞台。
又一次创业大潮来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创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密集出现的词汇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旋即不胫而走,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表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过多次创业热潮,但与以往相比,本轮创业热潮更强调“创新”,中坚力量也由下海公务员(课程)、下岗工人等,转换成了“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
在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看来,青年群体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具有一定必然性。以“80后”“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家庭经济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在社会繁荣发展、思维多元的背景下,他们更追求个性化发展,许多人认为,“与其被动就业,不如自己闯出一片天空”。
智联招聘5月12日公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去年几乎翻番。调查覆盖的近59000个样本中,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从去年的3.2%上升到6.3%,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中,27.4%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的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北京中关村,青年早已成为创业主力军。2013年,中关村示范区35岁及以下的创业者共6785人,占当年示范区创业者的五成,其中30岁以下的创业者占比达22.6%。
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迅速改变着经济生态。当前,在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领域,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日益明显。“互联网+”的提出,更意味着互联网创新成果将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成长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年代的青年群体,对互联网有着与生俱来的了解,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创业,门槛低、约束少,一个点子就可能做成一个项目,这无疑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国内最大餐饮O2O平台之一“饿了么”创办者、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张旭豪告诉记者,之所以开办“饿了么”,涉足“送外卖”,就是自己和同学在寝室里打完游戏,没地方叫外卖,突然间萌生了自己“干一个”的想法,团队成员一拍即合。去年5月,“饿了么”接受大众点评网800万美元投资,公司估值约5亿美元。
在共青团中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同推出的移动应用商场里,APP数量短短几年内就从几千个增长到十几万个,内容包括网络游戏、手机媒体、借助网络的生活服务应用等,这些大多是青年创业者的项目。
政策好 环境优
改革的加快推进,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为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便利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加快职能转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增长非常快,今年一季度是日均一万个。专家表示,这个快速增长的数字中,青年创业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今年初,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措施,扶持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创业孵化器,“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随后,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的意愿和技能,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地也纷纷搭建创业平台,围绕创业全过程,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进一步点燃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激情。武汉市推出“青桐计划”,为在校大学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创业,出台包括场地、资金、培训辅导等在内的10条鼓励措施;上海市在国内较早开展“创业苗圃”建设,通过提供免费的场所、创业指导和服务,为尚未注册公司的科技创业项目提供3至6个月的预孵化服务。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国家推出的新一轮扶持计划,是从战略高度推进青年群体创新创业,为年轻人搭建了新的创业服务平台,必将助推他们在新一波创业潮中追波逐浪,实现梦想。
我的青春我做主
“通过创业,青年人会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说,青年人创业就是“顶天立地做自己”,“顶天”是指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攻克科技上的难题,“立地”就是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做自己”是按自己的兴趣做事情,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创业的特点和基础。
“与其经受被人挑选的尴尬,不如享受自己主动选择的潇洒。”享趣电子商务公司创始人汪昊旻的创业初衷非常简单。
方瀚文是汪昊旻的合伙人,大学毕业之前的半年,他投了200多份简历,参加了20多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从找工作到创业,我们团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多次‘失败’,‘失败’让我们走到一起,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打拼。为了自己的事业,苦点累点也是一种享受。”方瀚文说,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是很多青年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几个人凑在一起,想通过创办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青春梦想。”如今已是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谢应波说。
2005年左右,高端仪器、高端试剂等科研物资不少都依赖进口,不仅供货周期长,而且价格昂贵,部分产品进口还受到限制。谢应波和团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国外科学服务商不乏世界500强企业,我们团队也立志成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为我们的科学家和质控人员提供一站式的实验室产品和服务。”谢应波信心十足。如今,公司已经从起步时的10万元资本,发展成为资产数亿元的集团。
勇于尝试、百折不挠是青年创业群体的特点之一。“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沉得住气、吃得了苦。”一位青年创业者的话令人欣慰,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青年创业者身上,都存有这份稳重。
第一次见到宋法亮,是在北京市知春路旁边小巷里的一家饭馆。饭店虽小,却远近闻名,生意很好,因为这里有机器人“服务员”。
这位1983年出生的山东小伙,如今每天和他的团队在这家小饭馆里试验着他的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可以给顾客端茶递水、送菜送饭,萌萌的样子深受顾客喜爱。
宋法亮押上之前创业所得的几十万元,和5个小伙伴组建了蓝巨人机器人公司,在中关村开始了为梦想而打拼的再创业。
知春路的房租不便宜,他在一栋居民楼里租了个地下室,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昏暗的地下室里摆着两台已淘汰的机器人原型,桌上、地上散落着各种电机、零件。“这里夏天很凉爽,但冬天有点冷了。不过房租便宜,而且不会噪音扰民。”他笑着告诉记者,有时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就直接吃住在地下室。
“有好几个投资人来过,但再没有回来过。”宋法亮并不沮丧,在他看来创新好比无尽的寂寞长跑,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得到认可。他说,创业那么美,每个有梦想的年轻人都想去试试。
创业辅导,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创新创业之路看起来很美,却也遍布急流险滩,充满风险,需要各方对青年人加强扶持与辅导。随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印发,创新创业教育辅导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辅导课程,但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有限,课程内容单一、脱离实际等问题,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事实上,提升青年群体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创业质量,不仅需要高校尽责,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的投入和支持。
创业教育不给力 有事只能问百度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王熙博回到家乡长春市,注册成立移动餐饮服务平台“奔跑兔”。作为东北三省首个移动餐饮平台,经过艰难打拼,公司逐渐步入了正轨。但提起创业初期的经历,王熙博仍感叹不已。他说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新媒体与社会,对公司运营所涉及的财务、税务、人事、法律等问题都不了解,可又不知道找谁请教。“遇到相关问题,我只能查百度、问网友,要不就千方百计托人,找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打听。没有受过创业教育,连基本的创业知识、公司运营知识都没有,很长时间都上不了道。” 王熙博告诉记者。
“外事不明问百度,内事不明问知乎”是不少青年创业者共同的选择,这折射出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实早在1998年,我国就开始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但一些高校走过场、摆样子、应付检查、虚报数字问题严重。因此,这个基本要求至今仍处于“试行”状态。
记者了解到,在许多高校,开设创业课的老师本身没有创业经验,只凭课本知识讲创业,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些学校尝试邀请校外企业家担任创业教师,但不少企业家事务繁忙,抽不出时间,一些人即便来了,也只是概略地讲讲创业经历和人生感受,随意性较大,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一些教育辅导内容与创新创业契合度不高。
在社会创业辅导方面,许多省市都建立了青年创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搭建成长“温室”。但由于创办门槛低,不少地方孵化器项目一拥而上,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创业孵化和辅导项目设想得很好,却难以落实。
转变思维 激发创业意愿
对于创业教育辅导来说,如何真正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意愿是首要的问题。
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选拔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潜力的大二学生,通过选修方式,进入创业教育实验班进行系统学习。两年后,首批共25名学生从创业班毕业,其中18人拿到学位,3人开始创业。
对于并不算多的创业人数,班主任吴小春表示,如果一定要求学生们马上去创业,每个学生毕业后都可以注册公司,“但这么做没意义,也不符合我们的初衷。”他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创业者认识创业规律、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这种意识和精神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专家表示,创新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应分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要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理念培养的通识教育,二是要对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青年,再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课程。
而从长远来看,进一步有效引导和培养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意愿,仅凭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一方面,需要政府面向更广大的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例如,青岛市通过推广“创业培训四级课程体系”,对参训学员进行共计224课时的6项培训,使得青年群体创业意愿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全市青年创业率达到5.1%,超过了全国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等各方力量再添一把力,帮助青年群体实现梦想。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认为,在创新创业热潮之下,一些拥有众多青年员工的大企业,依靠技术优势和自身结构调整,激发内部年轻员工创新创业,将成为新趋势。
事实上,这样的变化在海尔集团已经发生。海尔集团决意“去”中间管理层,将企业变成扁平化结构,创建一个个创业团队,直接面向用户。在新的管理架构下,集团内部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被彻底释放。2014年前,海尔在游戏本领域是零,由三名海尔年轻员工创建的雷神在一年内做到行业第二。企业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创客”。截至今年2月,海尔内部人员成立了212家小微公司,涉及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物流和商务等领域。
另外,海尔平台也向外部创业人员开放,目前已诞生470个项目,汇聚1322家风投,孕育和孵化着2000多家小微企业。
全程辅导 提升创业能力
在读大二那年,肖会坤加入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当时除了了解一点JAVA技术,对公司如何运营,基本一无所知。”肖会坤说,培训期间,他虚拟创办了“SOVO前程科技软件公司”,有了两年的经验,终于在毕业时创办了“大连前程科技有限公司”。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可以自主申请成立和运营“虚拟公司”,定期接受创业导师的培训指导,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实境体验的方式,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工作流程。
专家表示,创业培训辅导的目的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近乎实战的创业培训,不仅能让创业青年尽早接触到创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体会创业的艰辛,也能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及早发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减少实际创业过程中的失误。
对青年创业者而言,创立自己的公司只是开始。想点子、酝酿项目时可以天马行空,项目落实后,就需要耐心和坚持了,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创业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说,创业者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创业,就需要为创业者提供全程指导,不断提升其创业能力。
为有效整合辅导教育力量,武汉打破大学藩篱,建立创业青桐学院。青桐学院的特色就是采取开放式办学,创业导师团队全程陪伴。学院聘请了七所部属高校的校长出任名誉院长,在国内外征聘创业名师,组建由政府机构、理论界、企业界人士构成的创业导师团。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惑,可以随时寻求导师团队的帮助。不少创业青年表示,有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全程陪伴,安心了好多,这就像攀登高山手里有了助力的拐杖。
开展创业辅导教育其实就是发展支持创业的公共服务,由政府出面整合各种力量发展创业公共服务机构,提升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水平是不少地方探索的方向。5月4日,北京市科委向首批25家创业服务机构授予“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并宣布年内将组成“首都创业导师志愿服务团”,让北京探索创业服务的经验辐射到有需求的地区,带动全国的创新创业。
相信随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落实,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辅导教育行列中来,青年人的创业之路会增添更多保障。
让“贴在墙上”的扶持政策走下来
在创新创业年轻化浪潮下,创业成功率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虽然有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到创新创业行列中,但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不少青年创业者反映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但一些政策覆盖面有限、可操作性不强、政出多门缺乏统筹,亟待引起重视。
扶持政策“短路”现象
长期与青年群体打交道的安徽团省委书记李红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年来青年创新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李红说,在所有社会群体中,青年的创新创业意愿最强,能力潜力也较大,更容易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但目前的“双低”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短路”现象。
一些创业政策缺乏针对性。部分青年人反映,一些地方所谓的创新创业政策仅是简单转发上级相关方案,没有科学筹划;部分地方制订的措施操作性和科学性不强,导致优惠政策无法落实。比如一些税费减免政策,是比照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设立的,但不少自主创业的青年会选择成立公司制企业,这就使其不能被纳入税收优惠扶持范围。
一些创业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以创业融资为例,目前青年创业融资仍然困难,但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往往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实施效果有限。以辽宁省为例,从2009年到今年初,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了250多个企业,基本上没有申请到小额贷款。虽然政府准备了5000万元小额贴息贷款,但基本上没贷出去。
上海市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创业指导科科长陆佳音说,我们有一种一年期15万元无息无抵押贷款。这种贷款是我们跟银行和中投保签合同,银行出贷款,中投保出担保基金,人社部门贴息。“因为政府部门要承担风险,所以审批必须谨慎,创业者的创业计划可行性要经过专家评估,还款能力也要经过财务公司审查,才能获得贷款。”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创业政策还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情况。项目启动初期,资金、场地等支持较多,但在发展中期,订单增多、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往往缺乏政策支持。同时一些地方的扶持政策存在“重硬件轻团队”的现象,对硬件投入多,对员工培训等投入少。
各自为战 政出多门
专家表示,更好地发挥青年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还必须尽快解决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成合力的问题。
记者调研发现,随着各地越来越重视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引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以青年创业基地建设为例,就有教育、科技、妇联、民政、团委等多个部门建设的各类“创新创业基地”“服务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各部门积极扶持青年创业,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创业、支持创业的氛围。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多部门间缺乏配合,资源条块分割,使得扶持青年创业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创业工作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多,如果没有形成合力,很难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专家表示,管的部门太多,补贴资金就会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不仅如此,“各自为战”往往造成信息不畅,使得各类青年创新创业政策知晓率、覆盖率较低。
“各个部门扶持政策非常多,但文件出台了,在省内几家主要媒体发完以后就没有下文了,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主动服务。”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创业课教师李北伟说。
由于政出多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重复申请补贴的现象。在没有建立统一项目库的情况下,重复申请较难核查。
探索完善服务制度体系
李红认为,当前种种政策扶持上的问题,都源自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多部门的创业指导体系、创业孵化体系、项目支持体系整合起来,充分发挥现有政策资源的作用。可以建立青年创业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整合项目、资金、孵化器等,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联动局面。
在融资方面,可整合小额贷款等资源,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简化政策、降低门槛,让青年创业扶持政策“看得见摸得着”。专家建议,强化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督促各部门、各级政府制定落实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让好政策执行到位。
李红认为,还应考虑制定青年创业促进法,通过立法对金融支持、创业服务等给予明确的规定,依法保护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创业潮呼唤更高创新能力
在这一轮青年创业潮中,创新能力成为决定青年人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青年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创新动力有待增强。
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这两年,轻型航拍设备市场需求渐大,青年人李念看准了这个机会。李念与小伙伴组成了一个创新团队,研发出稳定、高效的无人机航拍设备。由于小巧的设备中蕴含诸多创新之处,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欢迎。李念还注册成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航拍业务逐渐发展壮大。乐于钻研的李念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今年,他和研发团队瞄准了车载摇臂设备。
谈及创新上的成功,李念告诉记者,一方面自己高度重视专业学习,积累了大量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善于观察,能比较敏锐地发现商机。专业技术与商机有效对接,再瞄准国际上的主流趋势,便形成了一座创新富矿。
“‘中国制造2025’的很多思路,源于创业者的创新与开拓,中国经济的未来应该在这一代创业者身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说,这些来自创业者的新点子、新创意将以点石成金般的神奇“魔力”,汇聚起中国经济新一轮推动力。
如今,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发展趋势。”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新技术带来的创新正在改变世界、改变产业。
“创新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创新驱动正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发动机”。
专家表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明确,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面对新一轮创新浪潮,不少青年人已经将创新作为创业的有效抓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记者调研发现,面对创新,部分青年人还存在准备不足和认识上有偏差等问题。
随着近两年“微经济”热度骤增,一些青年人把做微商、开微店当成了创新的代名词。记者在部分高校、社会组织和公司走访发现,部分青年人对于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人认为跟着潮流走、照着样本做就是创新。而对于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新渠道开拓等核心创新,一些受访青年觉得太难、太“高大上”,不愿意顶着压力和风险去尝试。
专家表示,做微商、开微店适应社会需求,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从经济转型发展、年轻人建功立业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投身真正的创新创业,不辜负时代给予的大好机遇,让青春更出彩、更闪亮。
外部环境还缺什么保障
除了心态,青年人创新还存在缺少动力、平台和保障等难题,这与创新服务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有很大关系。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支持青年人创新的市场环境发育不够,公共服务支持力度有限,青年人创新还存在不少后顾之忧。
一些接受采访的青年创业者表示,他们对于创新的担心较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万一千辛万苦创造的成果无处可用,一切就都成了徒劳。据了解,目前创新成果转化确实存在不少难题,一些青年的创新成果很难获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同时转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平台推介。
采访中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实一些青年人的创新项目虽然不大,但有些很实用的技术和发明,现在关键是很多青年人不会推介自己的项目,也没有为产品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就造成需求和供给无法有效对接。这位负责人认为,青年人的这些创新项目也需要投资人慧眼识珠,看到其潜力和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认为,制约我国青年人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强,但市场上抄袭、盗版的风气依然较盛,科技创新成果很容易就被以较低成本剽窃、盗用,这直接影响到创新者的切身利益。长此以往,高成本的创新不如低成本的复制,青年人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就会被大大削减。
一些从事科技创新的青年创业者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获得了业界的好评,最担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因为科技类产品很容易被复制仿造。一位青年创业者告诉记者,现在维权的成本太高,那些“小偷”就知道你不可能去维权,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刚创业的青年人,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跟他们纠缠,一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提升创新能力还需搭建大平台
“培养创新意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卜希霆建议,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他表示,在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都应该开展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创新教育,让创新意识深入到青年人成长的全过程。
李念等青年创业者表示,虽然各级政府想方设法为青年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环境,但还需提高这些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便捷性,让政策真正落地。
采访中,不少青年创业者呼吁在社会福利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青年人创新创业构建完善的保障网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从创新的初始阶段就帮助他们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屏障。
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说,在发达国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均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的前端。我国也应该鼓励企业通过师资平台建设、资金联合投入、难题攻关委托、成果转化支持等方式,参与到青年创新创业培养链条当中。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对接合作,形成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解决难题、服务区域经济的多赢局面。
武汉市科技局局长吴志振说,青年人创新创意点子多,但普遍资金少、人脉少、经验少。武汉市政府推出的“青桐汇”,就是要“五位一体”,汇聚项目、汇聚资金、汇聚信息、汇聚人才、汇聚导师,既让苦求资金支持的创新创业者和寻找优质项目的风投机构有效对接,也让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有机会进行交流,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及时、有用的咨询和指导。如今在武汉,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创新创业者不断涌现出来。
这些创新创业青年表示,创新创业平台不仅是企业的支撑,更是他们这些青年创业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