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节,上海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哪些专业最容易就业?哪些专业就业签约率低?到底有多少学生选择创业?
6月16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举行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媒体统计会上获悉,201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7万人,截至6月11日,这些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62.4%,其中法学专业,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生,都遭遇了签约率较低的尴尬。
法学专业签约率全线走低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超过70%的有经济学、教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低于60%的为哲学、法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超过60%的有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低于50%的为法学、文学、农学;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超过70%的有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艺术设计传媒、公安,低于60%的为交通运输、医药卫生、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法学专业是唯一一个在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3个类型毕业生中,都进入签约率较低名单的专业。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法学毕业生“过剩”的情况就已经显现。
《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或离职者最多的5大专业依次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这些专业恰恰又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的“香饽饽”。以法学专业为例,“新浪高考”联合搜学网推出的2008年各省录取分数最高的30个专业排行中,北京大学的法学专业是北京文科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
2011年,时任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在出席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研讨会时表示,我国法学专业招生扩张过烈,应该淘汰一批过剩专业点。霍宪丹说,从大学法学教育法律本科的招生规模看,全国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23人到2011年的10万多人,增长了448倍。他当时建议,高校应该严控办学规模,下决心定期淘汰一批不适应需要和不符合条件的学科专业点,集中力量办好“国家队”,逐步压缩学术类法律人才的培养规模,同时尽快取消法学研究生课程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今年已经采取了缩减法学生招生规模的措施。吉林大学在今年4月宣布,其法学专业招生人数将从280人减至260人,这是该校法学专业第一次缩减招生规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今年还增设了法学专业。
艺术生爱创业,创业概念比往年更热
与法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也较低,但据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平辉介绍,艺术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创业或者自由职业。以上海视觉艺术大学为例,这所学校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虽然迄今只有不到10%,但剩下的90%的学生大多胸有成竹,准备“自己干”。
据上海市教委方面介绍,今年校园招聘会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感觉学生不太踊跃。“这是我们一两个月前看到的情形,当时以为学生们大概对这些岗位不感兴趣。”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说,今年的毕业生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就业“不为解决生存问题,而为解决人生价值问题”。
此前,平辉到上海多所高校了解就业情况时发现,在毕业季选择观望和自由职业的学生明显比往年要多,通过“人盯人”的方式统计发现,目前教育系统方面已经掌握,在今年应届毕业大学生中,至少300个已经明确全职创业、甚至注册公司,“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有几个人,上师大有近100人”。
据悉,上海近两年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诸多便利,各大高校也在日常教学中把“创业”理念融入进去。比如上海电影职业艺术学院,它要求全部艺术设计类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淘宝网上开店卖东西。其他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创业实训课程、创业家进校园等活动。
小微企业需求大,却依然不受待见
尽管“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振奋人心,很多学生也把马云当作自己的偶像。但在就业这个当口,即使他们知道当年的小微企业“阿里巴巴”的初创团队成员现在个个身家过亿,却鲜有学生敢于冒险去小微企业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共有25262家用人单位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了201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用人需求信息登记,用人需求总数达120602个。
但企业的平均招聘规模正在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用人单位数增加了7.16%,用人需求降低了6.7%。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正成为应届生招聘市场的主流。统计显示,“小微们”的需求超过岗位需求总量的60%,成为毕业生就业岗位提供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尤其是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企业下降明显。
然而,大中型国企、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仍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小微企业依然不受待见。大多数毕业生对小微企业不了解、不熟悉,担心其前景难测,增加了就业选择的难度。
另外,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毕业生非常关注薪资水平、企业前景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如果感兴趣的岗位收入过低,一些毕业生宁愿选择待业。
今年,上海大学生有一项“福利”被取消了,即上海市应届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这项计划2013年、2014年推进两年,共有948名学生通过该计划进入社区担任居民区书记助理或居委会主任助理。平辉说,“社区计划”今年暂缓,主办方有两个打算,一是明年进一步完善该计划,二是如果基层能通过社会招聘招到人,今后就不再做这个计划了。
陆靖说,小微企业需求多将会是未来应届生就业市场的“常态”,他建议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同时,他还认为,小微企业招人更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而非名校资质,这既是给学生机会,也是对高校育人方向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