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实习添彩、出国镀金……就业之前“刷简历”
作者:admin 来源:今日早报 日期:2015-06-30 浏览

  虽有古训“英雄不论出生”,但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当下,毕业院校成了就业时绕不开的话题,有时还是必须的门槛和底线。

   数据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逐年汹涌的就业大潮,“211、985院校应届毕业生”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校招公告上,并成为第一轮简历筛选的硬性条件。

   前不久一则《65张证书也找不到工作》的新闻道出了毕业院校含金量的重要性,65张实打实的证书还不抵一纸名牌大学的毕业文凭的事实,令人唏嘘。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越来越苛刻的求职条件和越来越高的入职门槛,为了刷新简历,提高竞争力,规避“出生不佳”的硬件缺陷,毕业生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的试图出国镀金,有的通过实习添彩,有的寄希望于国内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平台。

  结果不尽相同,有的如愿进入学校继续深造,暂时避开了就业潮,在时间上得到缓冲,有的拿着一纸越来越厚重的“金简历”,寻觅着尚不确定的未来。

  源于一条短信的“出国镀金”

  姜明(化名)打定出国读研的主意是因为前不久收到的一条来自某银行HR的短信。

  温州某二本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读的他,在临近毕业时投入校招大潮,老家的一家银行也在其投递的几家金融机构之列,却因为毕业院校是二本院校而被拒之门外。

  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那条让他有点气愤的短信,对方表明,毕业于二本院校的他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原来,银行的校招公告中对毕业院校进行了限定:应聘者必须来自全国“211”、“985”院校,而且还必须是一本院校。

  姜明的亲戚曾供职于该银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递了应聘简历,没想到还是绕不开“出生不好”的硬件缺陷。

  “毕业院校真的这么重要吗?”之后的几次求职经历给了他肯定的答复。因为是二本院校,他的校招之路并不顺畅,可谓屡战屡败,投出去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看着HR们发来的一个个回复短信和邮件,大学四年一直拿全额奖学金,还担任过校学生会干部的他很不理解。

  心里过不去的时候,他会去校门口的小酒吧喝上一杯,或致电好友和家人,抱怨这在他看来有点无理的求职门槛。

  还不赖的简历在“211”和“985”面前却完全没有竞争力,他不甘心,想到了出国读研。

  其实,在第一次高考失利时,他就曾有过出国的念头,但因为对外面世界的担忧和来自父母的反对,出国的想法在去了几趟留学中介后便戛然而止,他选择了复读。

  如今,他决定试试,一半因为身边的出国读研风,一半因为洋文凭“好歹比现在的二本文凭强”。

  但语言是他的短板。考前强化、冲刺班、集训营……他都一一报名,有一次还去上海脱产培训了一个月。

   但在留学院校的选择上,他又遇到了难题,经过一番纠结,考虑到第一次出国和一纸洋文凭的终极目标,他最终选择了一所不赖的英国学府在老家的分校。他的多名高中同学曾就读于此校,表示性价比还不错。

  红宝书不离手,挑灯夜读成为习惯,有时梦里也在背单词。几次雅思考试和刷分后,他的语言成绩终于达标。

  现在的他正在为暑期一个月的语言课做准备,他希望两年后再一次毕业时,不再夭折在毕业院校好坏的第一关上。

   “镀了层金应该不一样了”,经历了第一次就业大潮,他坦言,“学成后才会更自信。”

  实习成就的“金简历”

  在杭城某知名媒体实习了半年的圆圆(化名)在面对是否继续实习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因为入职无门。

  圆圆是安徽一所二本院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大四学生,去年九月份新学期开始时,她争取到了杭城某知名媒体的实习名额,此前从未来过杭州的她很兴奋,当晚便坐上了来杭的动车,开启在报社长达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实习第一天,她又一次兴奋不已,她的同校师兄恰巧是她的实习老师,顿生相见恨晚的亲切感。

  因为此前从未接触过纸媒,突发新闻和调查新闻对她而言是新鲜的,开始几周的实习并不顺利,采访遇阻、调查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时有发生。

   跟着老师跑的新闻多了,找的选题多了,参与写作的稿子多了,她的困惑逐渐消散,对突发新闻的抵触也慢慢变成了热爱。

   三个月里,杭城于她不再陌生,行走在街道巷陌,她不再迷路,也结识了一帮小伙伴。渐渐地,她开始喜欢上这个城市,她想留下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闻了实习留用的前例,便开始努力实习,希望自己也能有如此好运。从最初的适应工作,到后来的被动接活,再到现在的主动报题,她的实习热情被激活,新闻的激情之火也越燃越旺,很快便得到了实习老师的认可。

  但一次席间谈话,让她的心情又跌入谷底。原来,报社今年没有留用名额,她的本科学历在学历门槛限定研究生的几轮校园招聘中也惨遭淘汰。

  一眨眼,圆圆在报社实习有半年之久了,在面对是否继续实习的时候,她迟疑了。因为一心倾注在实习上,抱着留下来的打算,圆圆错过了年末的校招旺季,即将到来的春招作为冬季招聘的补充,面向应届生的岗位并不多,社会招聘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将她拒之门外。
  和她一起实习的同学在得知报社入职无门后果断应聘了另一家新兴媒体并成功入职,对她打击不小。随着假期的结束,曾经并肩作战的实习小伙伴们也纷纷回归了校园,她成了实习生中的“大姐大”,迎接着初来的一张张新面孔。

   继续实习等待未知的留用机会,还是离开重觅归宿?在朋友和家人的劝导下,她选择了后者。

  长达半年的新闻实习从开始的理想褪变为求职简历上的一抹金,辛苦得来的一个个新闻作品为几笔墨迹定格。

  手持一纸“金简历”,她穿梭于杭城,投递一个个陌生的电子邮箱,接听一个个陌生电话,走进一间间陌生的面试室,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试官。

  在城西的一家投资公司,她的简历终于落地。

  如今,后台管理的工作多少有点无聊,复制粘贴是全部。

  着急的父母在宁波给她找了一份上市公司的工作,几经斟酌后,圆圆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对杭城的一份留恋,也因为一帮难得的好友,她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有了固定的朋友圈,她还不想离开。

  报纸仍是她的每日必读,“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去报社工作。”她说。

  两年考研路

  小恒(化名)现在是杭城某重点院校传播学的研究生,两年前的他还是安徽某二本院校的大四毕业生,从安徽老家到杭州,从二本院校到全国知名学府,他花了两年。

  第三次从全国研究生考试的横幅下走过后,他终于如愿考上,不再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本科院校的校报记者经历让历史专业在读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传媒的乐趣,也决定了未来的从业方向。

   无奈所学专业毫不沾边,二本院校的对外头衔也毫无竞争力可言。他意识到了与未来规划的距离,他需要给自己加码。

   于是,临近毕业时,他报考了杭城某知名学府的新闻传播专业。但考研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报考失利,第二次再度失利。

  抱着“事不过三”的想法,他第三次走进相同的考场,终于如愿以偿。

  他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现在的他已经在老家的一家电视台开始了实习,“希望未来的求职简历能丰富一些。”他道出放弃休息时间早早投身实习的缘由,目睹了每年的就业难和身边好友的屡战屡败,危机感油然而生。

  考取的研究生院校近100%的就业率让初来乍到的小恒松了口气,但有师兄师姐入职几个月甚至几天就闪辞的故事和导师们口中传媒业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每况愈下的事实让他对简历重生后的未来仍不免有几分担心。

  “好在还有两年的时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两年的研究生时光成为缓冲带。

  虽然读研后的前途尚不明晰,但在小恒看来,与两年前的自己相比,至少现在的他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他希望入学后往新媒体的研究方向发展,“学点技术,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