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人心的毕业典礼和校长寄语告一段落后,749万中国高校毕业生们将奔赴新的人生起点,或就业或创业,或留在北上广,或奔赴二三线城市,毕业生们的动向牵动着数百万家庭的心。
事实上,自2003年第一批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毕业,此后十多年,大学生就业难就一直成为话题。200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过300万,2006年超400万,2008年过500万,2009年超600万,2014年超700万,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一年更比一年难。
北京某高校毕业生李军(化名)毕业后选择回家乡。本来他在北京也找到了一家私企,但扣除保险、公积金之类后,2000元人民币出头的收入让他不由得打起退堂鼓,“还没有户口,这点钱交房租了养活自己都不够。虽说长远看肯定会涨工资,但是考虑到北京高昂的房价,父母有限的支持,我想还是算了。”
房子、户口成了留不留得成“北上广”最直接的理由。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寒门子弟尴尬地发现,尽管受惠于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得以上了以前不敢上的好学校,但毕业时发现面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房子首付款,他们和大城市同学仍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清华大学毕业生京外就业率已连续三年突破50%。而在十年前,80%左右的清华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其光说,清华毕业生选择在京就业,一般都能解决北京户口问题,但毕业生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加之北京人口调控政策和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的现象。
引导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去基层一直是官方导向。无论是公务员招考需要基层工作经历还是免费师范生、基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均出于为基层留人才的考虑。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对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予以奖励,奖励总额达104.2万元,共有676人到基层和西部就业,比往年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