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就业难是因为岗位不匹配
作者:admin 来源:和讯网 日期:2015-11-24 浏览

  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在北大光华召开的“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主要还是依托经济增长。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能力,使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不降反增。“用工荒”和求职难的背后,是因为很多岗位没有真正的匹配。通过公共就业信息的服务,促进信息的对称,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此解决就业岗位的匹配问题。

  改革下一步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供给的痛点、供给的动力、供给的主体、服务环境和供给质量,形成一个新的供给侧改革的新的系统的制度设计。

  中国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是现在领导人和学界都非常重视的。要实现缩小差距和保证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很重要的是要强调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激励导向和作用。

  蒲宇飞: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厉老师对很多宏观经济问题都有非常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三个问题和我的相关。所以,我想从和我相关的三个问题出发,谈一谈跟厉老师学习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些体会。一个是就业问题,一个是改革问题,一个是收入分配问题。

  就业分配问题,上午厉老师也讲到,80年代、90年代,一直出就业优先这样的一个战略定位,今天大家也知道,就业优先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这次五中全会有十大战略,其中有一个就是就业优先战略。下一步怎么真正的能够落实和保证就业优先。

  我个人理解落实就业优先,关键要提高三个能力: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能力、就业岗位的匹配能力。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主要还是依托经济增长。在五中全会,实际上对我们下一步的 “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还是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还是预期“十三五”达到年均6.5%。那么,只有达到6.5%以上,才能有效的保证我们就业岗位的创造,所以,就业岗位创造本身来自于经济增长,来自于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这是第一个能力的保证。

  那么,第二个能力,就是一旦经济下行,由10%到9%,到8%,到7%,台阶不断往下下,相应的按理论来讲,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应该是下降的。但是,为什么可以不下降?甚至还可以有所增长?比如说,我们去年新增就业能达到1322万,今年前三季度,能达到1066万。为什么还能保证就业的相对稳定的增长。我想核心就是第二个能力,就是在经济下行,就业岗位创造能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之下,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能力,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那么,流动能力,我想有三个方面的流动:第一、地区之间的流动。地区之间的流动,我想我们特点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整个经济下行,但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还是亮点,包括中西部的一些重要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这还是亮点,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亮点,就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向这些地区流动。

  第二、一旦东部,或者中西部的一些地区经济下来一点,那么就业的容量小了一点,还有另外一个方向的流动,就是返乡创业。今年5月份,我们和人社部联合起草了国办47号文,核心的就是返乡创业。这一两年,大量的有一定管理经验,有一定资金,有一定技术的,在东部就业的农民工回到了中西部,在方方面面进行创业,这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一股大潮。在这两个方向,实际上促进了我们劳动力在不懂地区之间的流动。既不中西部向东部的流动,又有从东部向中西部的返乡创业回流。跨行业的流动。有一些制造业在减员、裁员,减员、裁员之后的这些人,去哪儿了?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大量的原来制造业的就业人口,比如说服务业,比如今天上午其他几位演讲嘉宾特别讲到,我们三季度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服务业已经占了51.4%,背后实际上也是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所以,第二个流动,行业之间的流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大量的流动。

  第三、原来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人,包括一部分毕业生,开是因为“双创”,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政策的激励,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使整个劳动力市场被激活,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流动。

  我想正是三个方面的流动,使我们在经济下行这样的一个格局之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使我们整个大家原来很担心的就业的局面没有出现原来担心的那样的一种局面。

  就业的第三个能力,就

业岗位的匹配能力。核心比如说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怎么样匹配,我们高校的毕业生怎么和劳动力市场匹配,劳动力市场怎么和产业升级的这样的一个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匹配。匹配不好,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一方面,“用工荒”,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甚至普通工人。另一方面,求职难,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两个难之所以并存,背后就是因为我们的很多就业岗位没有真正的匹配。

  那么,我们下一步很重要的努力方向什么呢?一个是通过公共就业信息的服务,促进信息的对称。另外,“十三五”规划建议之中,有大量的篇幅讲到技术工人的培训,包括新农民工的培训,包括大学生就业之后的培训。那么,背后现在媒体也在讲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大国工匠”。实际上这些政策的导向,这些舆论的导向,很重要的一个指向,就是提高就业岗位的匹配能力,使我们的劳动者通过提高素质,提高技能,更好的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的化解一方面的求职难,一方面的用工荒的问题。这是我第一个关于就业问题的理解。

  那么,第二个问题,我想厉老师是中国30几年经济改革重要的设计者。那么,今天的改革,进入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大家可能也特别关注到,上周新闻报道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网查一下)之中,总书记谈到的下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我理解下一步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这样五个问题,从供给的痛点,到供给的动力,到供给的主体,到服务环境,到供给质量,形成一个新的供给侧改革的新的系统的制度设计。

  供给的痛点主要在哪儿呢?我想前些年,从1998年一我们实际上是以需求侧的政策推动为主导的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理论是三架马车,政策的重点是大量投资的增加,投资的刺激,积累这么多年之后,从需求段五推动下一步政策的深入遇到很大的困难,最重要的困难,包括产能过剩,包括大量的僵尸企业的存在,包括杠杆率的过高,也包括我们综合成本不断的上升。比如有像土地,十项成本的对比,我们其中包括物流,包括资源、能源,包括厂房建设,方方面面成本都已经全部高过美国,所以我们综合成本非常之高,所以这些都是供给的痛点。那么,供给的动力在哪儿?创新驱动,上午很多老师讲到这样一个观点。

  供给的主体就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是内资,还是外资。都要让各类主体轻装上阵,降低成本,把前进路上横过的各种僵尸企业要能够扫除,要能够去掉,还有要能够锐意上阵,就是宏观政策信号,要给企业家带来更有信心的,更稳定的预期。

  第四、供给的环境,就是简政放权。

  第五、还有一个供给的质量,两个方面的质量。微观质量,就是上午厉老师也讲到,不能让我们的消费者买马桶盖都要到日本买,买奶粉,都要到国外去带,提高微观的供给质量。宏观的供给质量,就是供给能力,能够适应新的消费需求的升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们供给和需求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实现新的供给的平衡。这是关于第二个,关于供给侧改革,我个人的理解。

  第三、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厉老师这几年一直非常关注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现在从领导人到学界,也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如何跨国中等收入陷阱。我想下一步,中国的收入问题,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缩小差距的问题,一个要实现十八大和五中全会提出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2020比 2010翻番的问题。我想实现这样的一个缩差距和保收入增长的坚固的目标,很重要的就是要强调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它的激励的导向和作用。

  我想简单回顾一下,中国30几年改革的历程。在每一个重要的改革时期,收入分配改革都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大家回顾一下,80年代初,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谁下去,谁去摸石头?当时很重要的一个政策,放开让利,很重要的一个口号,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扮演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先导的这样一个作用,创造当时的改革红利离不开收入分配。那么,90年代,中国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商品市场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最主要的障碍要素市场,所以当时提出要素参与分配,技术、管理、资本参与分配,所以收入分配也扮演了推动中国改革深化的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

  那么,下一步“新常态”之下,也同样要通过收入分配的改革,激励不同的群体,包括科研人员,包括企业家,包括创业者,也包括原来躺在安全网上的一部分可以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激励大家共同去创业,共同去创富,共同去创新,才能推动下一步改革的全面深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