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证书的乱象直接导致了职业资格含金量降低,可信度下降。与此同时,参加培训和鉴定人员支付费用取得证书却没有实际效用,也导致人才负担严重。
近日,国务院宣布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并明确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集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重点在加大清理力度、深化改革、健全法治、强化监督等方面,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
国务院此次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改革,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热议。有人为之叫好,有人提出质疑,有人担心引发不良后果,更多的人疑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什么要“瘦身”以及“瘦身”的依据、目的是什么。其实,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促进劳动者接受相应职业教育培训、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凭证等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项好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政府部门把职业资格许可当成权力来使用。一些培训机构将其当成敛财工具,导致职业资格证书泛滥贬值且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分专业门类,不顾实际需要,统一要求毕业生拥有“双证书”,职校毕业生的“双证率”俨然成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上述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渐发展到了失控状态。
职业资格证书的乱象直接导致了职业资格含金量降低,可信度下降。与此同时,参加培训和鉴定的人员支付费用取得证书却没有实际效用,也导致人才负担严重。这些乱象不仅为一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机构和人员提供了腐败的温床,同时也人为阻碍了经济发展、人才成长,无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风尚的形成。因此,国务院此次清障可谓正当其时。
有人担心,国家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许可和认定事项后会不会导致企业录用人员标准的降低,会不会扰乱就业市场,会不会出现人才泥沙俱下等现象。笔者以为,这些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这是因为,国务院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改革是清障与搭台并行,其目的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人才成长,建立更加科学的职业体系证书制度。在清除部分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项目的同时,对一些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有着密切关系并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项目,不仅会继续保留,还将进一步整合规范。
因此,此次职业资格证书的“瘦身”,去除的是“赘肉毒素”,获取的是“强身健体”。国务院此举,不仅不会扰乱就业市场,还必将起到减少就业关卡,有效规范就业市场,鼓励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造,促进各行各业加快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也正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所需要的制度支撑和机制创新。
国务院有关部门表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仍将继续进行下去。年底前还将再取消一批束缚创业创新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切实降低就业、创业、创新门槛。为此,笔者建议,在降低就业、创业、创新门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一些特殊职业,如法律工作者、教师、医生、护士、交通驾驶、煤矿安全等,门槛不仅不能降低,还应该逐步抬高,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意志在一些行业、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国家意志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