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秦淮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通过网络购买假学历、假证书,把自己包装成某知名大学的博士并成功应聘。在向招聘学校索要30万元的人才引进“安家费”后,最终因水平达不到教学要求,被学校察觉。
靠“假学历”能应聘成功,其招聘制度和程序一定出现了问题,对学历方面的审核有漏洞。试想,如果这个学校的招聘制度严格、程序规范、审核严谨,即使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出现“假学历”应聘成功的笑话。所以,不能否认招聘制度和程序本身的问题,第一个板子应该打在招聘制度和程序上。
从具体情况来分析,该校是一所中专学校,而应聘者自称是名校博士,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客观的条件和现实对比让校方过于追求应聘者的高学历,片面地关注其面试的表现,使得审核出现松懈的情况,忽视了学历以及相关资料验证这一步,进而直接导致了“假学历”应聘成功,这是第二个板子该打的地方。
但要注意的是,学校自身水平情况和其对高学历的过于追求,实际上是在促进其招聘制度和程序本身的问题显露出来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来看,也能让其招聘制度和程序出现新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的深层的现实谬误,是第三个板子也是最关键的板子所在。
也就是说,像学校自身水平情况和应聘者的学历水平这类客观的因素,能影响到招聘制度和程序本身的标准和评判。具体来看,招聘的面试官会因为客观存在的特殊情况来改变应有的审核程序,甚至是违背已经成章成规的制度,那试问,设定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还有何权威性?
其实,这种客观的因素之所以能影响到招聘制度和程序本身,主要是因为面试官在主观评判上动摇了。在评判时,面试官过于的将面试的情况与其学校的情况和需求联系起来。正常情况下,在面试时将应聘者的情况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考虑属于可理解范畴,但是过于追求这一点,而且在过程中因此把招聘制度和程序疏忽掉,就是大问题。这实质上是在以主观的情理上的判断来动摇招聘制度和程序。
总体来看,招聘的某些制度和程序出现问题与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和主观上的一些判断有关。但我们更值得探讨的是,因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判断就改变定好的制度和程序有没有现实合理性?这些主客观因素该不该凌驾于制度和程序之上?就这件事情来看,很显然,这种违背铸成了大错,闹了笑话。退一步来讲,如果有现实合理性,那这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判断的真实性又由谁来保证?而且,凌驾之后,制度和程序将被随性改变,其自身的存在就成了形式主义。
所以说,“假学历”应聘成功,最大的板子该打在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能”导致并促使制度和程序出现不牢固的情况上。这是现实中制度和程序被一些人弱化本身牢固性并且容易受摆布的体现,也是前两个板子的结合和进一步升华。总之,在类似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主客观因素,但不能干扰自身对制度和程序的坚守,要尊重制度和程序本身,至于其本身的问题,可以通过新的顶层设计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