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高校就业率注水折射考核政策错位
作者:admin 来源:济南日报 日期:2016-06-13 浏览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各地高校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以精准统计为基础,重点摸清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状况。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高校不得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本就是一直以来的政策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我们还是时常可以看到,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得答辩、不得毕业等新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就业率。

  当前我们所说的就业率实际上是初次就业率,通俗地说是指在学生毕业前就要求学生就业。事实上,初次就业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一是初次就业中很多学生的选择并不成熟。二是从校园到职场总归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初次就业不满意也在情理之中。再者,若对毕业即就业的问题看得太重、催得太紧,必然会影响到毕业前的在校学习,这样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是损失。

  高校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就业率”中水分多,既不是制度不够明晰,也不是“重申”得不够多,而是对高校实行的就业率考核政策引发了一些高校的造假冲动。依据相关政策,高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偏低的高校和专业要控制规模。理论上说,这个道理没错,培养的学生如果很难就业,学校当然该审慎考虑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很多高校正是为了避免缩小规模,为了吸引更多考生,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对就业率造假。

  高校拿注水的就业率数字彼此进行竞争,无异于商场广告战。然而广告也是有规则的,比如药品广告不得宣传疗效,因为消费者容易被误导。注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会误导考生和家长。如果明知就业率数字无法避免被注水,却只是发一纸“不准强迫签订就业协议”的通知,能起多少作用,让人难以乐观。

  笔者以为,这种问题如果能够引入、模拟市场机制,应该比行政控制更合理、更有效率。比如借用“不得宣传疗效”的规定,禁止高校宣传毕业生就业率等。数字注水严重,有关部门不能再仅仅依靠被考核对象上报的数字、依靠各种无从甄别真伪的“证明”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