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人民群众对男性现役军人配偶的亲切称呼;已办理随军手续者,各级政府称她们为“随军家属”。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这是个数量很小的群体,全军现有随军家属仅34万多人,但是,她们的就业安置问题牵动了党和国家的神经,不仅多个“红头文件”给予了她们特殊政策,国务院、中央军委2013年还批转了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对安置军嫂就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而,“好政策”不等于“好落实”。虽说各地出台了相关落实举措,但是,34万军嫂中安置就业者仅17万人,占50%。在军地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破解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难题?本报记者在江西赣州进行了专题采访。
军嫂安置难,究竟难在哪
2013年,赣州某县驻军部队参谋钟晓贵的妻子王晓婷随军后,该县军地领导都很重视,很快就安置到某事业单位工作,要求接收单位3个月内落实岗位。但是,3个月后王晓婷并没有接到上班的通知。为此,夫妻俩多次到县人事局、编委办等有关部门询问情况,但对方都说了一番“与己无关”的理由,转来转去,前后花了1年多时间也没安置到位。
军嫂安置难,究竟难在哪儿?该市双拥办主任梁卫告诉记者,赣州境内驻军部队有20多个团以上单位,每年需要安置的军嫂70余人。说起来这个数字不大,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革命老区赣州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地方政府精简调整,机关缩编增效、事业单位裁员分流,编制大多是“零增长”,有的甚至“负增长”,可控岗位减少,拿不出多少岗位来安置。
——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市场主导作用增强,政府指令性安置功能弱化,虽然各地都出台过地方性激励政策,但对企业来说优惠幅度不大。
——现行军嫂就业安置政策法规,原则要求多,具体措施少,刚性约束力不强;有关部门分工不细,职责不清;缺乏规范的程序,没有时间节点,领导重视就紧抓一下,领导不重视就拖着,办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压力不大。
记者采访时,赣州军分区政委陈庆阳说,前些年,部队与地方有关单位协调工作时,什么事都好商量,但只要提到安置军嫂就业,对方就挂“免谈牌”。由此,可见难度之大。
解难靠创新,出路在改革
“难度再大,也得把军嫂安置好。为了国防,军嫂无私奉献,我们要对得起她们!”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给记者讲了一个事例:
驻赣某部司令部参谋陈晓军是部队的战备训练人才,他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连续3年夺得第一名。他的妻子张丽榕在大上海工作,是个“女白领”,为支持丈夫献身强军实践,她2014年初辞掉月薪1万余元的工作随军到赣州。可是,等组织安排,等了一年,没有结果;找熟人安置,又等了一年,也没结果。今年初,赣州市副市长彭业明知道情况后,直接督办此事,终将张丽榕安置进市财政局工作。
如何破解军嫂就业安置难题?赣州市市长冷新生认为,首先要讲政治,要把军嫂就业安置列为支持部队改革强军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该市出台了《随军家属安置实施办法》等12个法规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他们改革创新,设立“军嫂岗”“预留岗”“优先岗”,采取有编占编、没编临时超编、增编单位带编安置等多项措施安置军嫂就业。
变“随意性”安置为“规范化”安置。该市成立军嫂就业安置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军地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岗位预留、安置分配等问题。明确摸底统计、调档审核、协调岗位、就业培训等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哪个部门不落实,相关部门领导的年度考核即为“不称职”;哪个单位不按规定接收安置军嫂,不仅追究单位领导责任,还暂停其人事调整权,使军嫂就业安置由弹性协商变为刚性安置。
变“碎片化”安置为“批量化”安置。该市军地商定,每年集中安置一批军嫂就业,年初列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计划,3月份对待安置军嫂情况进行摸底汇总,6月份对安置名单进行审核,10月份拟制安置方案并报领导小组审定,11月底前下达安置指令,办理调配手续,组织报到上岗。此举有效防止了“零敲碎打”安置存在的“托人情、走关系”等问题的发生。
变“概略性”安置为“精确化”安置。该市采取“部队提岗位需求、地方抓协调落实”的办法,及时了解待安置军嫂的专业特长、就业愿望等情况,并建立专门的档案;加强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着力掌握用人需求信息和编制员额超缺情况,拟制“个性化、精确化”方案进行安置,力求军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军嫂就业,为什么要优待?”记者采访赣州军分区司令员邓新生时提出这个问题,邓司令员说,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优待军人及其家属就业。因为,“军嫂安置曲”是“强军交响乐”的其中一章。
驻赣州各部队的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多谈到了“军人职业特殊性给军嫂就业带来的特殊困难”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官兵献身强军实践的热情。
——部队战备训练任务重,经常野外驻训和执行抢险救灾等任务,军人在家时间少,大多由军嫂一人承担赡养老人、料理家务、教育子女等家庭重担。
——军人岗位变动相对频繁,一般情况下,一名干部从排职到团职,大约要调动三四次,多者达六七次,每调动一次,军嫂就面临一次再就业的挑战。
——部队实行集中管理,军营相对封闭,与社会交往少;军人大多异地服役,缺乏人脉资源,军嫂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
——绝大多数部队驻扎在乡村、山区,许多部队坚守在边海防线上,驻地几乎没有什么就业岗位,进城上班路程较远,影响了军嫂的就业竞争力……
赣州市民政局局长孔刃非对记者说,依法安置军嫂就业,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一个体现。在改革强军的新形势下,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军人岗位变动性增大,随军随迁军嫂增多,各地更要重视做好军嫂就业安置工作,更要注意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因为,军嫂的就业岗位连着军人的心思,关乎强军梦。
近年来,赣州市领导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强调“依法优待军嫂,就是支持改革强军”的观念,扎实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仅2015年以来,就安置103名随军家属到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还有一部分因军营位置、个人专业等因素没能安置工作岗位的军嫂,该市采取货币安置的办法予以落实。
武警赣州支队政治处主任王晓荣对记者说:“赣州是革命老区,当年,赣南苏区50万男性青壮年人中,先后有33万人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了许多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今天,赣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像当年支前一样支持部队建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鱼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