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据省教育部门数据显示,连云港市籍2016年高校毕业生预计需要就业的人数约2.7万人。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岗位有效需求不足。在就业面前,除高校毕业生自己努力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助力他们实现就业。
就业形势没有最严峻只有更严峻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全省毕业生达54.8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市情况如何?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基数较大,竞争激烈。据省教育部门数据显示,连云港市籍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2.7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约0.9万人,大专学历1.8万人,加上外地生源到我市就业以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万人。
另一方面,就业岗位供应不足,出现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我市过去强势的外贸行业也因为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下行导致需求岗位大为减少。一位做有色金属进出口生意的外贸公司负责人表示,“这几年行情不太好,我们也压缩了人员编制。这两年都没有招新人。”笔者从58同城查询情况发现,连云港地区“外贸业务员”需求甚至达不到20个岗位。据了解,今年我市的用人需求趋于平缓。市人社部门调查发现,从目前人才市场岗位需求情况来看,今年高层次人才需求明显增加,需求的硕士以上学历人才735人,比去年提高了近一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本科及以下学历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失业援助计划”、“能力提升计划”和“就业储备计划”五个计划,全力完成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率和就业服务满意率“两个100%”、开发1050个以上就业见习岗位等四个考核指标,力争实现连云港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升。
就业帮扶的“招数”可以更多一些
最近,刘玮想去上海闯一闯。在她看来,上海的就业机会相对多一些。由于许多专业不对口,不能在港城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远走他乡,有的高校毕业生将就找一个工作暂时实现就业。专家认为,高校毕业生是港城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港城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港城市民整体文化、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然而,关键是,如何让他们留在港城,如何使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市人社部门统计,今年以来,我市共组织招聘活动39场,提供就业岗位79000余个次。举办春季人才交流大会暨2016届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同时,鼓励开发园区、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毕业生,免费为其发布招聘信息。与此同时,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力度,新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8家,在人才市场设立就业见习交流专区,征集并发布就业见习岗位2076个,组织367名毕业生参与就业见习。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市人社部门走进淮海工学院举办就业指导进校园活动3场,指导毕业生300余人;走进淮工、职大、师专、财经学校及苏大、矿大等开展“送岗位进校园”活动11场,提供就业岗位2800余个。
这些措施都很好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过,高校毕业生也有一些困惑。综合来讲,有的认为专业上难以对口,面对岗位无法应聘;有的则表示,希望能够接受更多的就业培训,尤其是应聘技巧、应聘策略之类的培训。
专家表示,增加就业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就业岗位的需求就多了。然而,从目前来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问题,就需要有关部门多与高校毕业生进行交流,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机制,为高校毕业生答疑解惑,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多渠道、多层次地寻找就业机会。同时,相关部门还应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从推荐就业岗位到推荐学生就业形成合势,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创造更多的接触机会。
支持创业的“招牌”可以打得更亮
赵帅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从市人社部门举办的比赛中获得14年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得到10万元的创业资金,从此开始了创业之旅,并在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成立了连云港帅森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市人社部门支持创业的一个典型案例。
笔者了解到,目前,市人社部门在市人才市场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咨询窗口,在12333开通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专线电话,在人才网设立创业服务专区,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高校毕业生创业联谊会,提供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和后续服务相结合的高校毕业生全方位、立体式创业服务。同时,我市还在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督促鼓励各高校尽快建设创业辅导中心,加强创业培训力度,联合本地高校举办创业培训班、开展创业计划大赛。
这一切都在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提供财力与智力上的支持。赵帅告诉笔者:“做的项目通过验收的话可以拿到财政支持,还有在养殖的过程中有技术难题的时候,科技局会帮助联系一些专家。比如,前年市里组织了一个科技镇长团,对我们帮助很大。”宁晨大学毕业后搞起了陶瓷艺术工作室,去年在创业大赛中获得创意类奖金1万元。宁晨介绍:“我从人社局那里知道还可以申请创业贷款,但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她希望政府或者人社等相关部门能够引荐一下同行业的前辈,以后可更好地交流,能够通过一些政府搭建的平台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另外,希望一些资源能够更多地向创业不久的大学生倾斜。”她说。
事实上,我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政策还是挺多的。比如,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在市区范围内自主创业的,且营业执照注册时间在3年内的,最高可申请不超过20万元的贷款额度,期限为每次1年,到期还本付息后,符合条件的最多可续贷2次,每次不超过1年,其中在10万元以内部分按规定给予贴息,超过10万元部分不予贴息。
专家表示,创业政策要从部门走向高校毕业生的手上、心里,还需要相关部门做更多的工作,使得政策能够让每一个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明白,并有效利用。这项工作,不仅是相关部门的任务,还是高校的责任,理应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而且,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形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创业拉动就业,打造双赢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