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与措施,旨在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水平。
此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为个人、企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性机遇。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政府、高校及毕业生个人应把握机遇,搭上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的顺风车,转变就业创业理念,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一、句容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举措及现状
(一)以岗位推介为核心,做好就业援助
一是举办高校毕业生双选会,自2012年以来,每年均举办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组织400多家企业参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万个工作岗位。二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长效机制,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服务、就业援助、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实名登记率及就业率均达100%。三是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站,深化校地合作、畅通供求渠道,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提供实时岗位信息与就业指导;定期组织企业深入高校,引导毕业生准确把握择业机会,开启精彩人生。四是利用“句容就业”公众微信平台,发布求职岗位、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综合资讯等信息,毕业生指尖轻点屏幕,便可找到心仪工作,享受贴心服务。已成功发布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求职技巧、培训班次等信息186期,受到高校毕业生的一致好评。
(二)以创业扶持为抓手,优化创业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创业活力。打出政策扶持组合拳,出台《句容市青年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落实创业补贴、担保贷款、创业奖励、场所扶持等优惠政策;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无偿资助、融资担保、免息贷款,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融资渠道。二是建立平台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依托人社服务平台建立市、镇、村三级创业指导机构,配备素质高、政策熟、业务精的工作人员;落实创业服务“一对一”制度,推行项目推介、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专门设立“扶持创业奖励”政策,工作人员帮扶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可享受500元奖励,既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三是推动载体建设,提升孵化效能。句容市已建有宝华青年创业示范基地、江苏农林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两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及戴庄省级农创园、弘景生态农创园、万山红遍农业园三家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均设有创业孵化办公室,明确了项目推介、创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规范。孵化平台汇聚了高校、政府、基地三方力量,以内生动力促大学生创业“破茧成蝶”。截止目前,已有62名大学生入驻园区,并成功创业。四是开展专项活动,浓厚创业氛围。连续两年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已遴选40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优秀项目,建立了句容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库,其中9个项目脱颖而出入选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项目库的建立为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和成功案例引导奠定基础。联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点评学生创业计划,指出项目优劣势,引导学生们完善创新,提高创业成功率。举办“智汇容城 创业福地”大学生创业大赛,搭建资金项目、人才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创业扶持、培训指导、投融资洽谈,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三)以就业见习为支撑,推动质量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初出校门不具备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求职被拒之门外。见习基地被形象地称为就业“缓冲地带”,有助于大学生做好入职准备。
为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句容市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社会信誉的用人单位作为见习基地,按照《句容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把好见习基地关,见习基地实行“限期考核”,挂牌期限为两年,对连续两年录用见习合格人员达到70%以上且总录用数量不低于30人的见习基地授予“句容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称号。目前,已建立市级就业见习基地44家,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800个,现已有374人享受见习补贴,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推荐率达100%,见习基地已成为我市高校毕业生质量就业的推进器。
2015年句容市应届毕业大学生1856人,往届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累计5128人,句容市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创业扶持、就业见习等措施,助力2785人就业创业。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良好,稳定性较高,但还存在就业质量不高、创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二、目前句容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着就业观念落后和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句容市约85%的大学生希望自己今后可以到机关、事业、学校、国企、外企等他们认为相对稳定、工作环境好、收入待遇较高的单位工作,而我市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中这一类只占10%,其他将近90%的岗位来自民营、小微企业。因此就出现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挤破头,企业招不到合适员工的尴尬局面。此外,大多数毕业生对于自身选择的专业就业前景不甚了解,对就业岗位、职业发展的信息也较为缺乏。信息不对称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困难程度,与此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容易使毕业生缺乏就业信心。
(二)高校存在着学历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脱节的问题。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常年处于高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众化趋势也加剧了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在具体教学安排方面,以专业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着低水平重复,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横向结合,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因而造成学历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脱节。
(三)政府层面存在着多头管理、信息不畅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涉及到人社、教育、发改、科技、团委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一方面存在部门间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重复采集、部门内相关信息采集不全的现象,降低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多部门多渠道发布的就业创业政策、信息过于分散,不利于大学生获取,对政策解读不全面、不精确,降低了相关利好政策的使用效率与实施效果。
三、抓住“双创”机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广义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大众化就业”时代,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要按市场经济需求实现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大力宣传自身就业能力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也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引导毕业生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突出个体优势,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高校应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水平。一要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应多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确定专业的设置及其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应更加丰富,利用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二要开发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实践平台、创业训练项目、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构建专门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意识与素质。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化教学、模块化课程为主要方式,体现教师、学生双元主体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三要丰富课内外实践。对内,高校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业比赛等活动,强化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训。对外,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通过设立“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高校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政府应统筹整合资源,提供精准就业创业服务。一要完善协调机制。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政府应当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会商机制,整合政策、资金、平台等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二是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减税、表彰等政策,鼓励企业与有关部门联合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企业冠名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审批,全权发放免息贷款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创业指导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创客空间,搭建投资者与创业者、创业项目的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主动组织中小微企业集中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开发更多基层公益性岗位。同时,结合该市在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需要,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生态旅游景点营销推广等领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