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大学生就业观数据调查:理性看待“95后”就业观变化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6-10-24 浏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代年轻人价值观、自我观念的变化,年轻一代的就业观也在持续变化。而现在“95后”逐渐步入社会,作为新一代的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渠道。

  媒体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年轻的“95后”们并没有在传统的就业道路上一走到底,只有52%的“95后”在毕业后选择找工作,而选择不就业的比例高达48%,这些选择不就业的毕业生去向更是五花八门,学习深造、创业、上直播当网红、回家结婚生子等不一而足,其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新趋势,可谓迷之就业观。

  新型就业形态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近年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现在随着社会鼓励‘双创’氛围的浓厚、政策的倾斜、既有观念的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等等客观现状,年轻人的就业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到正规就业部门,采取被人雇佣的方式就业,比如国有企事业单位、上规模的私营企业等等。现在年轻人更多地倾向于自我就业、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现象是,新型就业形态备受关注,其在就业中的比例也逐渐加大。”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一名同时表示,“现在有很多的自由职业、平台就业、非全日制的就业形式。这种就业形式更受年轻人和一些创新平台企业、创业企业的欢迎,也是年轻人所愿意接受的就业形式。”

  张一名强调,虽然就业形态变化了,但年轻人还是有正常就业的,并且能够满足他们生活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出的48%的‘95后’不就业并非是真正的‘不就业’,而是他们的就业形态发生了变化”。

  创新创业成为选择之一

  谈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程杰认为,这种就业形态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低端。它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观念、价值观的转变,同时也是现代新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结果。“现在的很多创业方式是互联网平台+技能+对某一领域的关注,这三项的整合就有可能实现自我就业”。

  “现在的‘95后’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不就业由家庭提供其生活来源,使得这些年轻人不急于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可能也在等待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符合他们兴趣所在的工作机会。还有的年轻人选择去国外读书,在国内也有很多的学习形式,比如网络学习、全日制学习等等。总的来说,现在学习的形式多样了,就业的形式也多样了。这样导致他们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就不那么急于确定方向,他们愿意更自由和轻松地深入学习、深造等等。”张一名表示。

  数据显示,有15.31%的“95后”在毕业后选择创业。张一名坦承,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双创”热潮,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95后”们有很强的创业热情和冲动。“尤其是掌握一些技术的年轻人,他们有可能去选择创业,相比前些年,这个趋势应该更加明显了”。

  对于这一比例,程杰认为是很好的迹象。“这符合当前‘双创’的政策倾向,创业本身就是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它是新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不过,程杰也提醒,创业是组织吸引各种新兴资源,包括技能、技术、资金、社会新的价值增长点等的一项活动,本身带有高风险性。“失败的结果也一定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创业就是伴随着新想法、新技术的出现,并结合自身的特定素质产生的结果。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可能有创业的想法,但也可能面临一些客观的障碍和瓶颈,比如资本不足、创业场地和设施的缺乏等,这实际上是政府目前鼓励政策倾斜最多的方面,进而保障创业的高风险能够在起步阶段更可能地减少”。

  程杰强调,怎么去对待创业失败的大学生群体,怎么去保障他们未来继续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活跃,甚至还有在职创业的可能,这是需要政策更多关注的。

  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

  数据中48%未选择进入传统劳动力市场的“95后”大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其中北京市就达37.86%。程杰对此解释,这是经济集聚的结果,北上广深集聚了高端、先进和前沿的技术和知识,新型就业形态是组织各种资源的活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济是高度集聚的,创新创业的相对成本最低,环境最好,信息的传递也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