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女生比例的不断上升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女性在职场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工资水平均低于男性,女性在就业和晋升过程都受到限制。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女性在就业、晋升、工作稳定性、薪酬等方面都会受到种种障碍,而“隐性歧视”已成为女性就业歧视的新趋势。消除女性在职场中遭受的种种不公,不仅是为了性别平等,也是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性别红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女大学毕业生增速高于男生
现在正值毕业季,女大学生就业难年年是热门话题。
《报告》指出,从供给上来看,女大学生数量连年增加,2010年~2015年,女性大学毕业生平均增速为3.1%,男性为2.7%。最近3年,女性大学毕业生占比在51%左右徘徊。但是,2014年和2015年,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1%。
对此,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就业处处长孙中震表示,“现在的劳动市场本身就是供不应求的,从供求结构上来看,这对女性就业环境可谓‘雪上加霜’”。
孙中震说,从求职环境来看,女性就业同样障碍重重。“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政策,但就业公平的环境有待加强。实际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歧视性问题。”
从总体来看,女性的工资水平不容乐观。《报告》指出,1995年我国的性别收入比为85.9%,2002年略有下降,达到84.5%,2007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性别收入比下降到73.9%,到2013年性别收入比上升到78.2%。
“这些年虽然性别工资比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女性收入低于男性收入的状况并未改变,而且近10年与过去相比还有扩大趋势。”《报告》创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孟大虎说。
此外,女性晋升空间存在“玻璃天花板”。《报告》显示,女性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的占比只有13.67%,女性管理者的收入为男性的93.4%,但女性受教育水平高于男性,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1.4%,比男性高7.1个百分点。
生育二孩会不会成为就业绊脚石
女性就业歧视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报告》指出,女性在工作中受到歧视的比率高于男性,有3.45%的女性遭遇过因性别歧视造成的不被录取或提拔的问题,而男性这一比例为2.73%。另外,6.65%的女性在工作中遭遇了同工不同酬的待遇。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不少职场女性及正在找工作的女大学生都在担忧,自己的生育问题会不会成为又一个职场道路的“绊脚石”。对此,《报告》显示,有两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发展机会”的比例高达50.98%,比只有一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高17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报告》显示,女性就业“两极化”现象明显。在19个行业大类中,女性多集中在进入门槛、技术含量和收入水平偏低的行业。以女性就业第二大行业教育业为例,37%的女性分布在初等教育中,仅有11%分布在高等教育中,而男性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1%和15%。
对于这样的数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统筹就业处处长杨颖琳表示,随着政策的发展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用人单位对于女性的显性歧视性要求不断减少,但是隐性歧视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而且更加难以处理和发现。
“除了招聘和应聘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在入职以后,女性也会受到一些不平等对待,包括女性劳动者因怀孕和生产被调整岗位、暂停工资等等。”杨颖琳说。
杨颖琳表示,“政策规定在应对显性就业歧视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在应对隐性就业歧视方面,政策规定的作用就比较有限了。”
多出台针对女性的社会支持政策
不少专家表示,提高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不仅是性别平等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认为,“性别红利”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他指出,“性别红利”是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在工作中的技能,释放女性工作潜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人口的教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男性。可以推断,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会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带来更多机会,吸引她们更多进入劳动力市场。”赖德胜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女性的很多贡献始终没有被承认,女性很多的劳动在经济学上是“无偿”的,这也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张车伟表示,过去由于男性和女性体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生产力方面的差异,所以就造成了歧视的土壤。“现在,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男女之间工作本身的一些差异在消失,但是人们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女性在很多岗位创造的效率,不仅不比男的低,可能比男的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女性的歧视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对此,杨颖琳表示,目前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虽然比较多,但距劳动者真正实现公平就业,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一直着力在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针对目前社会各方反映较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同时,我们希望和建议其他有关部门出台更多针对女性的社会支持性政策。比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托幼机构,调整中小学放学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