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检测、康复照护等需求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新职业,守护家庭健康
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在前不久公布的16个新职业中,其中不少和健康息息相关。这些新职业为何会诞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需求?人才短板如何补上?人社部近日进行了解读。
一方面,健康类新职业的出现,有着紧迫的现实需要。
以健康照护师来说,从业者应掌握基本医学护理和生活照料复合技能,可在家庭、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等场所承担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病患者和残障人士健康照护与生活照料双重职能。
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其中被慢性疾病、复合疾病困扰者达75.8%,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000多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至少需要1300万专业照护人员,而目前中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人,其中多数不掌握医学护理知识。
分析指出,老龄人口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健康照护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象突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需求尤为强烈,自报需要照护的比例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41.0%。同时,国家“二胎政策”施行后,很多家庭特别是上班族家庭孕产妇、婴幼儿照护压力普遍增大。
“健康照护人才绝对数量短缺;需求者与从业者之间的匹配难度越来越大。‘找不到,不好找’和‘不标准,不规范’成为家政服务行业尤其是健康照护领域面临的主要痛点。”人社部方面指出。
再以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来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目前专兼职从事全链条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严重匮乏,防控知识和防控措施尚未得到普及。此次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新职业的正式设立,有利于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的社会知晓度,以较低的成本从出生缺陷发生的根源上降低其发生风险,动员社会对出生缺陷患儿提供有效的救治,减少先天残疾,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另一方面,新职业也折射社会需求的变化。
“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这一新职业,本质上就诞生于对新消费需求的满足。
目前中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以及数量庞大的伤友、病友,借助康复辅助技术的帮助,他们有望改善身体功能,减少对常规卫生服务、支持性服务以及长期照护的需求,尽可能拥有健康、富有成就、独立的生活。当前中国康复辅助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人才短缺的问题日渐凸显,据估计,至少需要20万康复辅助技术专业人员。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作为健康技术的重要分支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三大康复手段之一,辅助技术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发展空间广阔。”人社部分析指出。
此外,在实践中,一些新职业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呼吸治疗师工作内容十分特殊,主要是为全院范围内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以各类呼吸支持治疗和气道管理为主的临床操作技术,而呼吸支持技术和气道管理正是此次新冠肺炎救治最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
“在此次新冠肺炎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呼吸治疗师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人社部同时指出,呼吸治疗师作为新兴职业,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健全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全面推动培养评价工作。要适应市场需求,引导人才培养培训与新职业及相应标准开发紧密对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