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按下了‘加速键’,随着技术的成熟普及,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全国两会期间,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戴元湖代表关于加强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影响及对策的建议引起多方关注。
江苏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江苏省人社厅近期对1047户制造业企业、68万名职工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重塑就业需求和就业结构提出新挑战。人工智能催生了一批新岗位。在被调查企业中,使用机器人技术装备后,增加技能技术岗位的企业达到25.83%,增加工程师或技术研发岗位的企业达到29.4%。二是对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的应用导致产业、就业领域、工作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现有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亟待适应新技术创造的新岗位。尤其是一线操作岗位职工需要不断提升数字操控、信息处理等能力,以适应岗位变化。三是对规范劳动用工提出了新任务。
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公司纺织车间主任粟琼代表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百宏聚纤公司从前年开始实行设备智能化改造,她认为,人工智能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一线职工劳动强度。但对许多职工来说,也面临着提升自身技能素质的挑战。
全国总工会始终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产生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委员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方式。从近期看,人工智能将引发替代效应、产业转移效应,从制造业部门逐步转移到服务业领域,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流失。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应用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激发新的就业需求。
全国政协去年进行的专题调研也显示,从全国来看,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对就业总量的影响较小。人社部用“增量效应更为明显、减量效应有所冲抵”来形容目前的就业形势。一方面,产业发展处于高增长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运用与产能扩张相协同,对就业也呈现正向促进作用,再加上存量置换逐步推进,也为劳动力转移留出了空间。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本质上是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各方要顺势而为,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在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戴元湖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