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大学生"被入职"?"内鬼"卖信息 企业逃税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0-08-07 浏览

  没开始工作却在个税App上查询到工资记录!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大学生发现自己莫名“被入职”。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近期税务部门与公安、教育等部门依法查处了一批冒用个人身份信息涉税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宁波、深圳等地多家企业和部分地区高校学生。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信息泄露多指向学校内部。一些企业利用买来的大学生信息虚假申报,借此偷逃税。


  出现多起大学生“被入职”,企业借此偷逃税


  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案件中,北京某设计咨询公司冒用高校25名大学生身份信息进行虚假申报,虚列人员成本45.26万元,偷税11.25万元;宁波3家公司冒用779名大学生个人信息,虚假申报个人收入1962万元,逃避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92万元。


  重庆大学的茶茶就被一家公司入职了。“个税App记录显示,我从2019年7月开始任职于宁波众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每月工资4975元,已申报税额0元。”她说,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也不曾签订入职合同,更没收到过工资。


  深圳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检查一科副科长张晓丹表示,冒用大学生身份信息虚增人工成本是近几年出现的偷逃税手段。涉案企业“发”给学生的工资薪酬普遍不到5000元,低于个税起征点,既不用为这部分虚增员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又虚增了企业经营成本,减少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张晓丹认为,企业之所以盯上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尚未就业,很少会关注个税缴纳等情况。


  大学生信息在网上“多且不贵”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身份信息存在泄露风险,在网络上可轻易买到大学生的身份信息。


  经查实,北京的相关案件中,涉案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同学为某高校老师,双方签订了一份“校企合作协议”,约定选派该校大学生到公司实习,老师向公司提供学生的姓名和身份信息,但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实习工作。


  宁波的相关案件中,涉案人耿某的孩子在校期间参与统一购买火车票、组织报名普通话考试等工作,掌握了大量学生身份信息。耿某发现孩子电脑信息后,将其拷贝给另一涉案人叶某,叶某则利用这些信息为公司避税。


  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会成员告诉记者,学校在收集信息时,经常用excel表格统计,“一个大表直接发到学生群里,上面能看到之前填表人的相关信息,想获取很容易。”


  一些涉案企业表示,所用的学生身份信息都是网上购买的,“很多”“不贵”。


  记者在某网络平台搜索发现一些卖家在倒卖身份信息。记者联系到一名卖家,该卖家表示,身份证、手机号、住址等基本信息,一条几分钱到几毛钱不等,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信息价格会稍微高一点。


  “被入职”可能影响个人诚信 需加大打击力度


  税务人员提示,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信息被冒用后,由于到期没有申请汇算清缴,可能会产生欠税、无法打印完税证明等问题。毕业后就业时,用人单位可能会对其应届生身份和个人诚信产生误会。


  张晓丹表示,个人所得税App上线前,此类“被入职”情况很难被发现。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个税App查询就职记录,对异常结果进行申诉。


  不过,税务部门负责人介绍,此类处理申诉存在一些困难。在核查过程中,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区域,存在权限和地域壁垒。比如,受害学生的地点在重庆,涉案企业的地点在宁波,需要重庆税务部门联系宁波当地的税务机关调查。


  “各地税务部门应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强化跨地区信息共享,提高发现和筛查违法行为的能力。”张晓丹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学生信息被冒用首先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能否立案还要看是否符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条件。


  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庭表示,打击此类违法现象需要重罚失信企业,除了处以高额罚款外,还可以将其列入失信企业黑名单,降低其信用评级,并在必要时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以此提高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