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客余家富从未后悔过。当年,他放弃留在上海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携妻子回到浙西老家,在常山县新昌乡泰安村重新开始。开民宿、办农场,理想丰满,创业却不简单,从“门外汉”到“土专家”,这些年,余家富对县里系统的培训体系很有感触。
常山所在的衢州市,是浙江经济后发地市之一,也是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经济发展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前想致富,只能往外跑,常山就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18年前曾在电脑培训室上课的青石镇河上弄村村民徐静芳和她的同伴们,清晰记得2003年7月25日的那一幕。
那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常山考察调研。由政府买单,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做法,让他很感兴趣。在他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2004年,发轫于常山的“培训券”制度推向全省,也为徐静芳一样的众多农民,打开了梦想的大门。
时至今日,常山的农民培训仍未停下脚步,形式、内容越来越丰富,已形成了由常山阿姨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工匠学院等六大专业“乡土学院”构成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系统化、全员化、精准化、分众化、特色化、数字化,“六化”驱动,让常山10万新农民一技傍身。
“常山阿姨”遍全国
洗脸洗脚,端茶送水,做营养餐……在何春萍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这让常年在外的女儿颇为欣慰,“还好我自己就是‘常山阿姨’,专业照顾人,不仅能靠这身本事出去赚钱,还能照顾好家人。”
48岁的何春萍是常山县何家乡何家村的村民,仅有初中文化水平,还记得刚外出打工时,到处碰壁,只求有口饭吃就好。如今,她已是一名金牌“常山阿姨”,手持早教、美食、护理、育婴等多项专业资格证,有见识、有能力,有时还能自己挑选“东家”。
“一技傍身,不愁没钱赚”,这是来自市场的底气。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常山阿姨”有口皆碑,背后则是常山多年持续深耕的职业培训。当地不仅创建了全省首个专为保姆成立的事业单位,全面负责“常山阿姨”的品牌打造、市场对接、培训组织、标准制定等工作,还成立了常山阿姨学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并且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
记者了解到,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自身意愿,学员入学前就被分为简单劳务型、知识技能型和综合管家型,各有侧重地精准培养。培训完成后,为了更好地链接市场,常山县人社局还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
这一官方认证的上岗证,可谓是一块“金字招牌”。目前,常山共有7000多名妇女从事家政业,月收入6000元到1.2万元不等,累计带动农民增收9亿元以上。该县妇联副主席郑霞介绍:通过培训,学员就业率从之前的10%提升到40%,经过认证的学员更是百分百就业。
为了让“常山阿姨”更吃香,去年,常山又联合赛得健康集团成立民办技工学校,面向全国初中毕业生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护理和幼儿教育3个专业。根据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常山将完成“常山阿姨”培训1万人次以上,实现增收超过13亿元。
围绕产业办培训
见到青石镇村民汪明土时,他刚刚接了几个大单子。说起最新的销售成绩单,这位曾经的打工仔、如今的胡柚老板满面春风,估计过千万元已是板上钉钉。过去,汪明土开着运输车,帮人收胡柚,2006年,自己下地种起胡柚,没想到,远比想象中难上许多。
“我不懂种植技术,第一年,还碰到极端天气,血本无归。”吃了没文化的亏,汪明土就去县职业中专报名参加培训,随班外地考察,既掌握了技能,又开阔了眼界。现在,他的种植技能远近闻名,还担任常山县胡柚产销行业协会会长。
据了解,围绕胡柚、香榧、蓝莓等特色主导产业,常山每年都会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有政策宣讲,有生产管理,还有时下热门的直播带货等。而在常山县职业中专,不光是农业产业,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工匠学院”,结合轴承、新材料、大健康等重点培育产业,定向培养高级技工,有效破解“技工荒”。
“近年来,通过培训已为轴承行业输送了100多名专业技工,不少人现在早已是骨干。”常山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轴承人才的集聚,也为轴承企业落户常山注入源动力。目前,当地已有轴承企业130余家,其中规上19家,年税收超过3000万元。
目前在常山,技能人才总数约6万人,占从业人员数的35%。随着农民素质培训的全面推进,大量人口就业涌入城区,带来城镇化率快速上升。2003年,该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8.2%,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则超过了52%。
一石激起千层浪
“秒杀来一波,常山胡柚包您满意……”1月10日,青石镇80后“乡土直播员”张舍雨又开始了一天的直播,场地就在胡柚仓库里。别看她背后无团队,直播花样也不多,人气却不容小觑,平均每天卖出1万多斤胡柚,月增收1万余元。
张舍雨文化程度不高,可性格活泼,口才很棒,正是县里的“村播学院”培训,让她找到了特长和门路。眼下,张舍雨还收了不少徒弟,教授村播技能。在青石镇,这支队伍越来越庞大,“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照进了现实。
记者了解到,常山县的“人才潮”中,冲在最前端的“潮头”很是关键,他们如同一颗颗种子,让致富的大树枝繁叶茂,并且开始走向茂密的森林。1月14日,记者来到同弓乡同心村,村里的荷虾混养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棵树”正茁壮成长。
“项目不仅让村民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还能让村集体每年增收约30万元。”同心村党支部书记邹清华告诉记者,村企合作让“土地变资源,农民变股民”,这源于去年县里推出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班上,我听到有人分享治村经验,就赶紧实地取经,马上又搬回村里。”
“村干部干事有思路,村民有收益,村庄有发展,乡村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邹清华说,培训班结束后,村里还推行了协商民主议事会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大到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工作,都由村民参与讨论,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和谐村风民风。
据了解,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一大批有见识、有能力、会干事的村干部走马上任,再加上一大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共同组成一群“领头雁”。数据显示,常山农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2年的3307元,增长到2019年的22149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全县18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