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在“就业训练工场”练就一技之长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1-04-19 浏览

  提到失业和就业困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4050”人员。事实上,年轻群体中也有部分人员求职多次碰壁,信心遭遇打击,不得已“慢就业”。


  对此,上海成立了“就业训练工场”,“专收”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求职受挫的年轻人,成了“工场”的“职员”。在这里,他们找回了自信,学习了职场所需的职业能力。


  重塑就业困难青年的自信心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走进‘工场’时,我们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们暮气很重,缺少求职欲。”“就业训练工场”项目经理方怡说,这些学员都有故事,且多数令人叹息。


  杨明就是其中一位。自高中起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他放弃热爱的文科,无奈地选择了理科专业。但由于理科基础薄弱,杨明未能通过专业基础必修课,最终肄业。


  杨明从“天之骄子”落至“毕业困难生”,这是他的父母始料未及的,自然也对其非常失望。于是指责批评成了家常便饭。一次次打击下,杨明越来越封闭自己,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对工作生活也提不起兴趣,待业在家。


  “许多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就业困难青年往往低学历、自身条件差。”方怡告诉记者,从“工场”的统计来看,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本科学历、名校毕业的年轻人也出现在失业大军中,“当然,他们身上存在着不足。也正是这些缺点,阻碍了其求职之路。因多次受挫,有些青年甚至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


  在方怡看来,“工场”首先要做的是重塑这些年轻人的内心,让其肯定自我,只有走出“心门”,才能走进企业的“大门”。


  “我可以”所以“我能行”


  “偌大职场,一定有适合你的岗位。”这是“就业训练工场”传递给学员的理念。


  通过技能展示,就业指导老师很快发现,杨明学习能力不错,除英语六级外,还自学日语并能流利地用日语沟通,熟练掌握表格处理技能。为此,“工场”安排他为其他学员做软件培训,协助“工场”组织活动。杨明快速适应岗位,并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随着团队伙伴们越来越认可他的工作能力,杨明逐渐开朗了起来。


  “刚进‘工场’时,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王雷不爱说话,但看到其他学员在看视频时,他特别感兴趣,还主动地参与讨论。”方怡回忆道。


  王雷所在部门有一位学员非常害羞,发言时,更是紧张地说不出来话。为了帮他,王雷制作了一段搞笑视频,与他配合表演,结果“炸翻全场”。经此展示之后,王雷的兴趣点被点燃了,他将“工场”日常学习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剪辑成宣传片,并配上文字和音乐分享给大家,进而一步步明确自己在新媒体制作方面的职业潜能。


  很快,杨明利用语言优势进入一家知名日企,负责后台订单,而王雷则凭借着新媒体制作技艺,进入一家出版公司从事新媒体工作。


  “升级”提升综合技能


  据悉,“就业训练工场”的职业培训模式,最早于2014年在上海市杨浦区推出试点。


  如今,这一模式已走出杨浦区,陆续在徐汇、宝山、黄浦、浦东、虹口等多个区域试点。通过实训和心理指导,失业青年获得了真实工作环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具备了职场人所需的职业能力。


  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就业训练工场”3个月内首次就业率达80%左右,快者1周内实现就业。不少曾被企业一次次拒之门外的年轻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就业困难青年的能力,“工场”今年将升级至“2.0版”。如果说之前的“就业训练工场”是为失业青年找工作而组成的人力资源公司,升级后的“商务模拟公司”将是一个涉及各行业的综合公司。


  记者了解到,“商务模拟公司”虽开展的是“虚拟业务”,可彼此对话的“客户”是真实存在的。借助专业平台,全球数千家同类型的“商务模拟公司”同时在线,进行“业务合作”。


  方怡表示,模拟公司下设财务部、销售部、新媒体部等多个部门,除了流通货币和商品是虚拟的,部门结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都和真实公司无异,学员可轮流体验各部门工作,在经营活动中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各环节间的联系,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提升自主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