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市“白鹭英才融创汇”智能制造专场投融资对接会在思明区国际化人才驿站举办,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辉、市“双百计划”人才企业代表受邀到场,与金融机构、创投资本、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重点企业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契机。
“白鹭英才融创汇”是市委人才办牵头打造的人才专属金融服务品牌,依托思明南强经济校友招商基金园区、集美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同安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等金融高地,通过开展常态化路演、举办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开展政银企服务宣介等方式,帮助人才项目对接优质市场资本资源,为人才、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
融资助才 护航企业跨越成长
“白鹭英才融创汇”分企业、分领域、分规模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服务高层次人才融资需求。此次活动聚焦“智能制造+AI”产业领域,现场邀请了威恩科技、正见数字科技等4家人才企业进行路演,包括群贤资本在内的13家知名金融机构到场对接,并就技术创新、市场推广、产业链衔接等关键问题与企业进行了深入沟通。
资本是助力人才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催化剂。近年来,市委人才办搭建了“基金+平台+产品”金融服务体系,为人才企业发展不断赋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率先在福建省打造人才基金——厦门市人才创新创业一号基金、二号基金,资金总规模约6亿元,已投资29个人才项目,助力全磊光电、云天半导体等人才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动产业引导基金、科创引导基金优先“投人才”,重点向新材料、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倾斜。
创设“双百人才企业板”特色板块,打造人才企业资本输入的“蓄水池”、人才企业上市的“中转站”,先后为300余家两岸人才企业开展上市辅导、投融资对接。推动区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全市首个区域金融服务人才驿站“TOP金融赋能研究院”,成立全市首只区级政府直投基金——思明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发挥区级金融平台“投早、投小、投本地”优势。
开发全省首个人才专属信贷产品“英鹭贷”,高层次人才可便捷获得最高100万元信用贷或最高1000万元抵押贷,着力打通人才创新发展“有智无资”难点,目前已帮助15位人才获得近2000万元资金。
接下来,“白鹭英才融创汇”还将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举办专场对接,为人才定制“项目路演+投资对接”“成果推介+技术转化交流”的“精而专”对接模式,提供融资、融智、融资源综合性服务。
融智助企 释放人才创新动能
此次“白鹭英才融创汇”专门新增了院士成果转化对接环节,邀请激光光学领域国际领军科学家、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院长洪明辉院士围绕光学检测和激光微纳加工研发等领域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与重点企业探讨落地应用前景。洪明辉院士表示:“‘白鹭英才融创汇’平台不仅帮助企业链接更丰富的创新要素,还帮助科研人员链接更广阔的市场资源,实现了资本、技术、人才在厦门的放大效应。”
经过对接,洪明辉院士与光莆电子、三安光电等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深入交流,谋划光谱检测、大功率LED等联合攻关,并同微亚智能达成共建研发中心初步意向。
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最难走的“最后一公里”。针对难点、堵点问题,市委人才办协同科技、工信等部门,积极推动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充分赋予实施单位科技成果自主管理权,推进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等方式转让转化。去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8025项,合同成交金额达173.58亿元,支持实施51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培训技术转化专业人才超1500人次。
此外,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置“揭榜挂帅”项目等方式鼓励人才牵头开展技术攻关,累计发布“揭榜挂帅”项目30余个,组建6个创新联合体,涉及元宇宙、柔性电子、电化学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定向服务企业攻关需求,98名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专家联合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超200项。
目前,我市共有67家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生物医药、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技术和产品居全国第一。推动人才要素向创新要素转化,厦门已成功打造了政府、高校和头部企业密切协同发展的“特区式大平台”,以智造、创造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才融合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来说,人才是源头活水。”市“双百计划”人才企业、南光高科(厦门)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参加本次对接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王炎升介绍,基于研发高端新型超快激光器及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的需要,目前企业已经集聚了一批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海外博士,获评“最具成长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
近年来,厦门优化实施“双百计划”,完善“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升级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推出“国际化引才六条”,搭建“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成立“城市引才联盟”,以城市之名延揽天下英才。搭建“厦门驻北京国际化人才工作站”,链接北京聚道科技、北京世纪沃德等10余个人才项目来厦;启动“鹭引五洲”海内外青年博士(博士后)专场招聘行动,举办“鹭创未来”海外创赛、“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大赛等全球赛事,打造海外高质量人才“蓄水池”……厦门国际化人才集聚态势不断凸显,2023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63万,国际化人才引进数量同比增长10%。
厦门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省率先开展航空维修、大数据等领域职称评审改革,以专利代替论文,让人才凭业绩说话,近5000名人才成为改革受益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发布首批75项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和50项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目录,首批近1000名人才通过比照认定获得中级、初级职称。主动向企业放权,评选厦门天马显示等首批16家高质量人才基地,赋予市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闽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教联合体等,培养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5000多名技术人才,做强产业人才“蓄水池”。
人才因产而聚,产业因才而兴。厦门坚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激活人才这一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