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树根不错,形状像猛虎下山,捡回去可以做个根雕。”9月30日,趁着天气晴好,留坝县火烧店镇烧房坝村村民靳凤德进山“寻宝”。
74岁的靳凤德是一名根雕艺人。从山里捡回去的古藤、树根、树杈,经过他的精心雕琢,就能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几年间,他做了600多根手杖和根雕,广受游客青睐。
为了让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留坝县鼓励各镇(街道)依托非遗项目设立各类工坊和工作室,支持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县税务局专门来村上开展税收业务培训。现在,我自己就能搞定开票业务。”靳凤德说。
“我们计划到2026年,在全县挖掘、培养非遗传承人100名以上。”留坝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何琛告诉记者,“留坝县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五个一’工程,除了培养非遗传承人,还将培训1000名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100名乡村运营人才、招募100名新村民、培养1000名新媒体运营人才。”
回来了、留下了
年轻人闯出新路子
国庆假期,新媒体运营人员刘璐忙着通过新媒体账号直播、发布作品,积极推介留坝。
大学刚毕业时,刘璐和留坝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工作,先后在河北、杭州等地的新媒体公司从事品牌运营工作。她没想到,留坝这座小县城,竟然在几年间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县委、县政府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能人返乡。
9月26日,刘璐(左)在金水湾花海采集留坝秋日风景素材,利用新媒体账号宣传留坝旅游。
2020年,刘璐下定决心回乡发展。她通过新媒体运营云山阅民宿,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近3万粉丝,运营门店的定位点击量达300余万。
“留坝的美景需要被更多人看到。我要通过线上平台,让更多游客了解留坝、走进留坝。”刘璐说。
与刘璐情况相似的,还有一对27岁的夫妻。
“撇娃子,你在干啥?”这是抖音账号“阮小琪”发布短视频的开场白。视频中的“撇娃子”是青桥驿镇社火坪村小伙李华,“阮小琪”是他的妻子阮琪。他们以活泼、幽默的方式记录生活、分享家乡风味,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看他们摘野菜、做美食。今年4月,他们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新媒体运营人才培训班。
“我们对新媒体从业者和短视频拍摄爱好者进行发掘培训、包装推广,努力培养一支懂网络、爱家乡、有专长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县委网信办主任陈靖说。
吸引人、培养人
带头人带来新气象
9月以来,武关驿镇河口村村民周玉轩种植的红心猕猴桃通过各种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周玉轩每天都能接到500个订单。他成立的润土合作社里,还有30余名社员从事食用菌、猕猴桃及中药材种植、销售等工作。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周玉轩开始思考如何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于是,他四处学习加工方法,将中药材变成片剂、药酒,大幅提升了销量。
周玉轩意识到,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他参加了各级农业部门举办的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等培训及各类农技培训考试。
留坝县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等人群为重点,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同时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民宿主理人”“品牌运营师”。
如今,像周玉轩一样能引领一方、带动一方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不断涌现。
2022年,“95后”谭悦辞掉西安的工作回到留坝,把自己在火烧店镇的小院改造成一间名为“书与田”的民宿,成为一名民宿主理人。精致的小院、美丽的田园风光,让谭悦的民宿广受青睐。
创业初见成效。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谭悦逐渐成长为一名创业导师和乡村文旅运营师,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为民宿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提供创业培训,搭建资源共享、技能互助、经验交流的平台,带动周边百余人创业就业。
返乡人、异乡人
“新村民”带来新力量
在紫柏街道小留坝村,一间古朴怀旧的中式古典风格酒馆格外引人注目。该酒馆名为“河酒肆”,主人叫赵翠云。2022年,赵翠云从西安来到这片茂林修竹的幽静之处,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之所。
插花酿酒、举办雅集、古琴会友……赵翠云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流量,还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和审美品位带动影响了一大批村民,丰富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连日来,马道镇龚家院村的“新村民”李君喜忙着给即将收获的60亩湘玉竹除草之余,还张罗着给村民进行种植培训。李君喜是湖南人,几年前来到留坝,被秦岭“中华药材宝库”的美誉所吸引,便投入近百万元引进药用价值极高的湘玉竹,与玉米套种。现在,湘玉竹亩产值可达6万元。
近年来,留坝县深入实施“新村民”招募计划,为“新村民”量身定制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带动人才、资源、产业下乡。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多次赴留坝实地调研授课;甘肃小伙王春旺向来只选择一线城市作为项目地,却破例将露营基地建在火烧店镇……近年来,125名行业翘楚、创业能人成为留坝“新村民”,促成秦岭“三农”书院、秦岭乡村天文台、稻花香主题公园等一批重点乡村文旅项目落地留坝。
留坝,留吧!越来越多“新”“老”村民留在留坝,扎根田园,强村兴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