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一群年轻人共居共享共创 乡村新业态不断“上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5-04-10 浏览

           “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落地,1200多名青年常态化驻地办公,‘新乡人’数量甚至超过了‘原乡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近日用这组数据向记者展示了余村的变化。

           两年前,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汪玉成走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余村招募“全球合伙人”的故事由此传遍大江南北。自余村“青来集”园区、数字游民公社陆续开门迎客以来,“新乡人”带来了国漫咖啡、机器人研学基地、观星社等新场景、新业态,整个村子更时尚、更年轻了。

           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大蒜也没想到自己成了“咖啡搭子”。一年能卖出7万杯的大蒜咖啡,创意就来自榜样青年社区负责人戴超与入驻社区的年轻咖啡师。一群住在社区的数字游民、创业青年还为高山村量身打造了首届“春季大蒜季”,各式各样的踏春活动让周末的乡村热闹非凡。

           “一根网线走天下”,把工位搬到风景里的数字游民,曾经颇受关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两年,天津、云南、浙江、四川、海南、安徽、广东、上海等地均已布局数字游民社区建设,当地政府以人才政策持续加码,吸引年轻人入驻。如今,许多年轻人成为“新乡人”,他们让乡村拥有了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

           一群年轻人共居共享共创,乡村新业态不断“上新”

           “数字游民公社和‘青来集’园区落地,我们有了落脚的地方,还可以和一群相似的人一起工作生活。”热爱骑行的80后女生卓莉之前在上海工作,经常骑行路过余村,却一次都没有走进去过。2023年8月,她带着一份骑行俱乐部的创业计划来到余村,一待就是500多天。

           这是余村第一家骑行俱乐部,在村委会和公社的大力支持下,公社附近的一座破旧老宅被改造成“蓝房子乡野之家”。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卓莉和团队成员一起,以余村为枢纽,开发出30条骑行旅游线路,骑友们可以在村里用餐、住宿,离开的时候还能带走一份特产。“参加活动的骑友们非常喜欢余村,以前可能短暂停留就离开了,但现在,大家可以选择在余村过个周末,也可以累了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体验感不一样了。”在她看来,乡村要向年轻人展示自己的吸引力,“如果能够让年轻人暂时停下脚步或经常前来,随着人越来越多,总会碰撞出共创的机会”。

           像卓莉一样的“新乡人”也改变了余村的“原乡人”。汪玉成告诉记者,余村本地姑娘俞佳慧在看到乡村变化后也选择了返乡创业,参加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路演。“现在,俞佳慧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绿色农场,还建起一栋茶舍民宿,让游客在品味安吉白茶的同时,体验乡村的闲适。”最近,2025年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也已启动招募。

           00后女生周溪选择入驻高山村的榜样青年社区,是因为她所运营的农耕类研学项目在这里落地了。

           “我们开展插秧、收割水稻、采摘等农耕体验项目,村委会和农户都给予了充分支持和配合。”最近,油菜花盛开,她们组织亲子家庭走进油菜花地、认识蜜蜂,村里养蜂多年的农户成了老师。小朋友们在这里学到新知识,家长们还可以直接向农户购买土特产。在社区居住了半年多,她觉得这里的年轻人已经是一家人了,“正在开展的首届‘春季大蒜季’就是大家一起讨论、创造出来的活动,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把它办得精彩有趣”。

           去年年初,95后数字游民梅星宇了解到浙江省杭州市梅林村的Qspace数字游民社区后,就从泰国清迈回国了。“社区内测期间主打AI主题,这恰恰是当时我想了解的领域。”她说,“我们会不定期举行与职业和旅居相关的分享会,比如,邀请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者向我们介绍AI的发展、分享AI图像研发、设计等。大家也经常进行‘思想碰撞’,没准儿就会互相启发,带来更多事业上的发展。”借助杭州良好的营商环境,梅星宇尝试了社区型酒馆的运营,也在不断探索不同领域的合作。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仁里村,负责人潘潘希望能为“i人(指性格内向的人)”打造一个舒适空间,让“大家来到社区可以更好地与自己对话”。让潘潘觉得高兴的是,社区主打“共创”,许多入驻的年轻人自发办起了活动,“有人主动分享创业经验,有人为村里小朋友教授英语,也有自媒体博主在这里做起了数字游民访谈……这是社区美好的地方,是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数字游民社区作为“纽带”,让一群年轻人共居、共享、共创,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活力、人才流入甚至技术支持,新业态不断“上新”。

           高山村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招牌“大蒜咖啡”让更多年轻人加盟,共同开启后备箱咖啡创业之路。戴超说,今年年初,他们和北京大学一支学生团队进行合作,为大蒜打造了独有的文创产品。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所在的仁里村,有了山顶咖啡厅、特色餐厅、宠物新消费俱乐部、露营地和美术馆酒店,未来也将有更多新业态推出。

           数字游民变“新乡人”,社区建设、人才政策都要跟上

           创办榜样青年社区之前,戴超经营过民宿,开设过研学项目,尝试过不少乡村业态的产品运营。与高山村“一拍即合”,恰恰是因为村里想发展新业态,而他想探索“能否在乡村发展中实行合伙人制度”。

           “我们培养愿意前往乡村并且热爱乡村的年轻人,将一技之长带到乡村,转化成商品。如果商品可以盈利并形成商业闭环,我们还可以投资。”戴超发现,成都的许多年轻人都考虑过去农村发展,“体验诗和远方的生活”。于是,他们与村集体合资成立了公司,将村委会旧址改造成青年社区,既有咖啡厅、餐厅,也有路演厅、会议室和共享办公空间等,还有可供长期居住的公寓。随后,他们对整个高山村的闲置院落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成为年轻人的创业孵化空间。

           “我们发现一些前来入驻的创业者只有技术,没有产品,我们要帮助创业者梳理产品、创建品牌,进行陪跑式孵化。”如今,许多院落有了自己的主理人。戴超笑称,在社区共建过程中,村干部们也在积极学习市场化思维,动员亲朋好友回乡发展。“社区举办市集等活动时,会专门留出摊位邀请村民参与,随着周末客流量的增加,原来不愿意进行房屋改造的村民,也在积极参与改造了。”

           “利用乡村闲置空间构建可持续的乡村生态社区,营造出全新的青年返乡所需要的生态与‘土壤’,才能持续为乡村带来年轻人。”去年12月,丽水市委人才办等九部门推出《丽水市支持数字游民发展八条措施》,全域招引数字游民。借此机会,徐仲选择在丽水市遂昌县湖山乡湖山街办起了Cohere数字游民社区,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内测。他说:“通过社区的方式为乡村聚集一群年轻人,让他们为地方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获得更多回报,这是我们想要在丽水实践的。”

           汪玉成也认为,青年聚集的社区能够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式,“他们的到来能为乡村带来新的思想、技术和创意,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发展”。不过,他坦言,原来的乡村产业业态相对单一,在公共服务水平上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较难满足数字游民和入乡就业创业青年等群体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此,余村不仅打造了数字游民社区等载体,还持续迭代升级了人才支持政策,健全完善了合伙人“5分钟生活服务圈”系列配套设施等。

           在汪玉成看来,要让数字游民社区长期具有吸引力,就要与本地特色产业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模式,还要注重品牌塑造,为数字游民提供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机会。

           “蓝房子乡野之家”正式运营后,卓莉计划开启团队员工招募,“我们期待本地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仅惠及所有创业者,也能惠及创业团队的员工,这样我们可以招来更多年轻人”。团队组建后,她还希望能够获得更多资金扶持的机会。

           参与了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谈到,社区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引入数字经济、艺术创作等新兴产业,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还为青年提供了“工作+生活+社交”的复合场景。他认为,数字游民社区是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的交汇点,数字游民需要长期发展的职业机会,“乡村和社区要引入多元化产业,为数字游民提供共创接口,只有产业扎根,才能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