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热浪席卷全国,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高温预警。在酷暑下,建筑、外卖物流等行业的户外劳动者依旧坚守岗位。
从政府划定的40℃停工红线,到各地差异化的高温津贴标准;从建筑工地的错峰施工,到黑科技满满的液冷循环背心……针对夏季高温作业特点,如何推进高温劳动保护工作,让烈日下的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多一份保障,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高温作业如何界定“安全线”?
——气温一旦突破40℃,露天作业必须全面停止
面对持续“烧烤”或“桑拿”模式,各地依据相关规定,为户外工作划出了明确的“安全线”:气温一旦突破40℃,露天作业必须全面停止;在37℃到40℃之间,露天作业累计时长不得超过6小时,且必须避开一天中日头最毒辣的3小时;即使是在35℃到37℃的环境下作业,也需要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并严禁安排加班。对于孕妈妈和未成年工等特殊群体,保护措施更为严格,明确规定严禁安排他们在35℃以上露天或33℃以上室内的环境中工作。
此外,预警机制也在不断升级优化,例如南京就建立了气象联动系统,一旦达到特定温度阈值,系统会自动触发高温提示信息,督促企业灵活调整作业安排,将安全放在首位。
高温津贴怎么发放?
——全国各地标准存在差异
高温津贴是法律法规赋予在酷暑中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的法定补偿。按规定,只要在35℃以上露天环境下作业,或者工作场所温度无法降至33℃以下,用人单位就必须依法发放这笔津贴,并且明确禁止用饮料、药品等实物来替代现金支付。
这笔为劳动者“降温”的津贴,全国各地标准存在差异。陕西省的标准是每人每天25元,发放期覆盖6月1日至9月30日;上海和江苏则采取按月统一发放的方式,无论室内外均为每月300元;北京则区分了作业环境,露天作业者每月不低于180元,室内高温作业者不低于120元(均覆盖6月-8月);广东省的发放期最长,从6月持续到10月,按月折算每天约13.8元;重庆市创新性地采用了“温度+场景”动态分档模式,每日津贴在5元至15元之间浮动;而海南省拥有全国最长的7个月发放期(4月-10月),标准为每天10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份法定的津贴,许多企业还会额外发放具有福利性质的防暑降温费。例如在陕西,室外作业者每天可再得15元,其他人员为10元(6月-9月),从而形成了“法定津贴+企业福利”的双轨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更全面的防护。
织密高温“防护网”还有哪些招?
——各方力量多元探索更多防暑降温方式
面对高温保障落地难的挑战,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正积极协同,探索更多元化、更富实效的防暑降温路径。
优化作业时间安排是普遍采取的措施,如北京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实行“早6点开工、下午4点复工”的错峰施工模式;南宁市环卫部门则在午间高温时段主要依靠机械化清扫保洁,减少人工作业。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主张有路可循,成都、西安、南京等地开通了12333维权热线及便捷的扫码举报平台,重点监察建筑、环卫、外卖物流等高温作业风险高的行业,同时提醒劳动者务必注意留存考勤记录、工作环境温度证明等关键证据。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生疑似职业性中暑,需经省级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后,凭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方可依法申请工伤认定。
此外,科技防暑手段在不断升级,例如,国网洛阳供电公司为电缆巡检员配备了先进的液冷循环背心,井下作业场所则启动了冷风系统进行物理降温。公共服务也在积极延伸触角:南昌市开放了地铁站作为“清凉空间”,为户外劳动者提供10分钟内免费进出的避暑便利;遍布城市街头的劳动者驿站,则配备了空调、防暑药品和冷饮等基本物资;上海多家医院更是创新性地开设“夜门诊”,利用傍晚后相对凉爽的时段满足市民就医需求……这一切,都是多方协作织密高温“防护网”的体现,更是城市于细微处见温度的人文关怀。
当工地的温度计指针指向35℃以上,当外卖平台的订单量随着气温一同攀升,从政府划定的政策“硬红线”到各地、各企业创新探索的“软关怀”,一张由多方力量共同编织的“防护网”正在烈日下展开,努力为坚守岗位的奋斗者撑起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