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获悉,上海市总工会承办的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改善1000间生产一线职工工间休息室”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截至10月底,已建设了1056间职工工间休息室,为坚守在城市运行、产业发展一线的职工群体,打造了专属的暖心休憩空间。
作为聚焦职工“急难愁盼”的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自今年启动以来便锚定服务方向:以水电煤气、通讯交通等公共服务行业为核心,覆盖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苦、脏、险、累岗位的一线职工,切实解决职工户外作业、连续工作后的休憩需求。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严格遵循“方位近、品位佳、定位准、一体化标准管理”的“三位一体”工会服务阵地建设要求,从选址布局到设施配置,全程贴合职工实际需求,持续提升职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覆盖广度与服务精度同步提升。今年建设改善的1056间工间休息室覆盖全市16个区、28个重点产业,服务群体既包括通讯交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国有企业一线员工,更涵盖公交地铁司乘人员、医务工作者、环卫工人等城市运行关键岗位从业者。在浦东金高路停保场,金高公交打造的88平方米“苔庭有风”休息室颇具巧思:一层引入“有风小院”品牌提供咖啡与文化活动,二层设置阅读区与健康设施,让公交司机在工作间隙能享受到多元服务;而奉贤南桥镇金海苑压缩房休息室虽然仅有20平方米,却配齐了人体工学桌椅、冰箱、微波炉,职工自发轮值维护环境整洁,小空间里藏着大温暖。
差异化建设让休憩体验更具特色。嘉定安亭富敏运输公司将车厢改造为“移动休息室”,经隔音隔热处理后配备折叠床、饮水机,妥善解决职工流动作业的休憩难题;上海地铁维护保障公司供电分公司维护五部的“能量补给站”,集跑步机、咖啡机与专业书籍于一体,有效缓解职工作业疲惫。
健康关怀更是不少休息室的“标配”。新长宁房管公司“健康小屋”毗邻实训教室,紧扣维修工这一特种行业的工作特性,除配有基础设施外,还提供中医按摩服务;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风自来”休息室按“静、动、减”设计,分别设阅读区、运动区与女职工专属减压空间;上海十院“特需驿站”增设“妈咪空间”“心灵港湾”,提供情绪疏导与主题活动,精准覆盖不同群体需求。
基础保障的细节升级同样暖心。西联公司为环卫工休息室添置了智能饮水器与空气净化器,解决职工喝水难与扬尘问题;柯马工程休息室配备了大屏电视机,让职工休息时也能学习知识。
据悉,两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及相关单位持续发力,已累计完成建设改善3203间职工工间休息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