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重立德 为国育英才
——教育战线专家学者畅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报邀请7位来自教育战线的专家学者,畅谈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体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
【报告原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
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学校德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要依托高校人才荟萃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凝聚力量啃下素质教育“硬骨头”
【报告原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始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总体不高。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主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啃下素质教育这个“硬骨头”,已成为教育战线未来1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党政领导的共识和力量。这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实行素质教育“一票否决制度”;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各地的改革创新,用政策和财政激励一切有益教育的改革创新,确保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才能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参与素质教育、理解素质教育、支持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教育战线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必然对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中央层面出台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度,全面提高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素养;需要在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协力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着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
【报告原声】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将提高青年受教育程度、掌握就业技能和充分就业紧密结合。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新要求。在深化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将着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使重点建设专业与当地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够提高产品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更多地为中西部地区、三线城市、县域经济及“三农”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的区域分布要比较均衡:50%以上分布在地级市或以下地区、25%在西部地区、19%在民族地区,具有与城镇化进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直接对接的天然优势,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会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找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报告原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体现了党对教育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从党的十四大率先提出开始,每一次党代会都非常鲜明地指出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既表明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战略决策的一致性,又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二字是对过去20年所确立的这一战略决策的肯定,也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对各级政府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要领先于或优于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为此,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育规划要优先;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教育规划得到率先且高质量的落实。
二是在政府主导的各项投入中,教育要优先投入;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即适度超前投入。保证教育投入优先,既是教育法的要求,也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
三是在各种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先;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政府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优质的人力资源,汇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提高高教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报告原声】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一、坚持正确方向,着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空间。高校要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努力为拔尖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学生创新发展,给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坚持教师主导,着力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改革人事聘任考核制度,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爱教乐教。
四、坚持协同培养,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有机融合。高校要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鼓励教师走协同创新之路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关注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充分利用战略合作的机遇,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放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大教授虞永平:
办好让儿童更幸福的学前教育
【报告原声】
办好学前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的结果标志是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学前教育能真正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切实满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真正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等问题;学前教育能真正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起始工程,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积聚智力财富。
办好学前教育的内涵标志是“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都要发展学前教育。这是我国学前儿童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各级政府应该真正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
学前教育必须有质量。学前教育的质量意味着学前教育的硬件条件、班级人数符合国家的规定,学前教育的设施和材料适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学前教育必须由专业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来承担。学前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的保教,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必须给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多样性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必须坚决纠正“小学化”现象。
办好学前教育的核心措施是政府责任的落实。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形成有关学前教育的价值、规律的公共意识,全社会都来关心学前教育,爱护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各级政府应真正把学前教育当作是社会公共事业,确保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建立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办好学前教育的关键是落实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确保政府对学前教育持续的、足额的和制度性的投入,确保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此外,幼儿园教师是办好学前教育的决定性力量,培养更多合格幼儿园教师,并确实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待遇和尊严,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
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教育需求
【报告原声】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尽管面对全球的挑战、面对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变化、面对改革道路上的诸多问题与障碍,人们对教育的现状还有不满和期待,但是在党和政府规划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中,这些问题和障碍都在解决和克服之列,改革的大方向是与人民的期待和发展的需求高度一致的。
教育问题就是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渐趋多元和个性化。因此,人民满意的教育也非一个层次、一种模式可以承载,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充实,包括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扶持、有系统有步骤地促进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也包括加强教育立法、充实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和谐合理的教育生态等,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而努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真正解决了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才群体、创新实力、和谐社会等,都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永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