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众多海外学人选择回国创业,如何保证高端人才用得好、留得住?隆冬时节,记者走进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探访“安家”于此的高新企业。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默克医药公司研究员……10年前,顶着众多耀眼“光环”的谢良志怀着雄心壮志回国。“重组蛋白生产技术既是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地基,也是生物医药业乃至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和生物基础科学研究的地基。”谈起回国的初衷,谢良志娓娓道来,2002年谢良志回国时,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刚刚起步,新药研发所必需的蛋白抗体自主生产能力低,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谢良志归国后创办了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如今,义翘神州90%的订单来自海外发达国家,最贵的蛋白价格只有国外进口试剂的十分之一,但仍是黄金价格的100万倍,科研试剂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家科研单位和企业。
“公司的科研队伍用了10年时间建立关键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生物医药不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从业者需耐得住寂寞,国家的扶持就显得尤为关键。”谢良志说。
在义翘神州的300名员工中,有5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6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8人入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高端人才达20多名。10年间,通过海外人才带应届大学毕业生等滚雪球式的培养机制,公司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生物医药领域顶级人才。
“高端人才最担心的是回国后是否有好的发展平台,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视人才的政策措施,我们心里踏实了,创业自信心更足了。”谢良志说。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生物医药园区的大楼显得格外醒目。于2011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的生物医药园,现已进驻企业52家,其中一半由海归学人创办。
蛋白纯化工艺平台、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高通量测序平台、药品质量检定研究平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将投入5500万元购置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生产必备的大型仪器设备,打造生物医药公共仪器及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只需承担极小的成本即可享受相关设备带来的便捷服务,大大降低了小企业先期投入的成本,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着。
生物医药园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吴小兵告诉记者,医药园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融资创新,通过与基金投融资项目对接以及建立小企业发展基金,来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
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工程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青年英才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加速了园区高端人才的聚集。同时,一个人才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创新与发展论坛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企业委员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如今,北京亦庄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多家企业入驻开发区。
人才兴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人才当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