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纪念著名学者邓绍基“宏篇永在莘莘后学循踵迹”
作者:admin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3-04-07 浏览

  3月25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传出噩耗,著名的文学史研究者邓绍基因病去世,享年80岁。邓绍基生前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为该院的荣誉学部委员和原文学所副所长。所在单位根据邓绍基的遗愿及家属的意愿,丧事从简,没有举行追悼会,但学界同仁纷纷表达对这位谆谆学者的悼念。

  兼具学者风范与领导风范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说:“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方法与时俱进是邓绍基作为学者的突出特点。从戏曲小说到杜甫再到近代文学,他都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较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文学且取得成功的学者。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在传统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拓展。”

  刘跃进说,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邓绍基长期作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领导,深具领导风范。“他的心胸开阔,为人处世周详,考虑问题细致,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领导,非常尊重各种学者,包括老一代学者和年轻一辈。”

  谆谆教诲存心底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玫在献给邓绍基的挽联中写道:“恩师仙去谆谆教诲存心底 宏篇永在莘莘后学循踵迹”。作为邓绍基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李玫清楚地记得她与导师的初次交往。

  1990年冬天,李玫准备报考邓绍基的博士生,前去拜访。“邓先生坐在他那间小办公室里,面容和蔼,十分健谈。离开时,他送了我一册他刚发表的关于《潇湘夜雨》版本文章的油印本,并说要看看我的硕士论文。”几天后,李玫去邓绍基家听他对自己硕士论文的意见。只见那篇论文摊开在茶几上,许多页都折了角,许多地方都作了记号。邓绍基先鼓励了她几句,然后便翻开折了角的每一页,一处一处地讲他发现的问题。“他谈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例如有引用材料的版本问题,有表述上的问题,还有用词的问题等。这次谈话,以及那篇关于《潇湘夜雨》版本的文章,是他给我上的难忘的一课。从那时起,我便切实体会到了邓先生治学求实求稳的特点,领悟到了邓先生做学问不事张扬的境界。”

  李玫的博士、任教于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的青年学者王小岩,作为邓绍基的再传弟子,因为帮助邓绍基整理文集,担任其学术助手,也从他那里受教甚多。“先生的记忆力非常好,有时他会直接诵出要援引和分析的诗文,讲到会意开心处,他的眼睛会眯成一条缝,沉浸其中。我个人掌握的知识有限,有时对先生诵出的材料感到很陌生,先生也不以我为无知。记得先生在撰写《杨维桢的涉及“关卿”的一首宫词》时,看我对他诵出的材料很陌生,连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拿书给你看,你就知道了。’先生虽然对材料能够记诵,但写成的论文,却要反复核对原文,不用二手材料。”

  一位宽厚谦逊的兄长

  谭家健与邓绍基相识共事50余载,在他眼中,邓绍基是一位宽厚的兄长,为人淡泊。“他并不急于造就个人的名声和地位,在退休之后,他放弃了去外地担任客座教授赚取高薪的机会,仍忙于所里和各个学会的事务,义务担任咨询顾问。他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整理个人文集,到去世前才完成。可惜他没有等到文集的出版。”

  在编订文集的过程中,对于决定哪些文章收入到文集中,邓绍基要求很严格。王小岩告诉记者,选定的文章,邓绍基都进行反复修订、校读,有些文章作了很大篇幅的补充。他编入集子中的文章都是有很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在申请出版资助时,却写得很谦虚:“一些文章或在文学史研究方面或在作家作品评论和考订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只是一个学人的研究心得,即使曾受到同行的注意,或许还谈不上影响与作用。”

  邓绍基的晚年生活也进入了网络时代。他不仅每天上网浏览新闻网站,关注时事政治,还开了博客,贴出自己的诗歌和学术文章。打开邓绍基的博客,发现最后一篇博文是今年1月25日发出的,贴出了他作于2012年岁末的三首近体诗,题记为“收读师友赠诗,诚属乐事;不计功拙,酬应桃报,也感快乐。”其中一首诗云:“消寒闭户听昆曲,曝背扶藜绕苑池。衰病蒙君来问讯,依然同好念唐诗。”另一首《二零一二年末酷寒》云:“历书翻末页,贺卡又新添。千里埋深雪, 八方念冽寒。绿杨枯叶尽,青竹朔风间。莫唱吁嗟曲,等闲凉暑煎。”

  一个淡泊宁静、怡然自得、乐观豁达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怀不已。(记者 饶 翔)

  人物简介

  邓绍基,生于1933年1月,江苏省常熟市人。1951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后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编辑部负责人、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12月退休。其后仍担任中国杜甫研究会顾问、中国《水浒》学会顾问、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2006年开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主编或参与主篇的大型著作有《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华文学通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