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万人计划”名单的出台,尤其是号称肩负冲击诺贝尔奖的第一层次的“杰出人才”名单的公布,引来社会的高度关注。坦率地说,这是好事,至少表明社会对于我国科技界还是抱有信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计划的出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在世界整体经济增长方式从外生增长模式向内生模式转变的今天,科技的作用越发通过人才体现出来,因此,培育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就是所有国家最重要的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通过高质量的人才政策体现出来。那么一项好的人才政策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在笔者看来,所有的人才政策都有两个核心支点:承认与分配。如果这两个支点处理不好,人才政策就会处于畸形状态,进而阻碍科技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文的观点,还是以“万人计划”作为分析的样本。“万人计划”的全称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该计划是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议,由中组部牵头,11家部委参与的一项国家级人才计划。
它的本意是平衡海外的“千人计划”,专门面向国内高层人才的人才政策。该计划打算从2012年开始,用10年的时间,扶持一万名左右的高层次人才,并给与相应的政策与经费支持。这就是社会上广为热议的“万人计划”的缘起。
“万人计划”之所以被公众热议,是因为对于该计划存在一个误解,即人才是否贬值了,以及国内是否真有这么多人才?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看看中组部下发的文件,这些误解不难消除。这个特殊支持计划希望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人才总量为10100人,对于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而言,真的不多。我们看看中国科技人员总量早已超过6000万,在这个总量基础上,再挑选万名人才,应该说是有很好的基础的。按照计划中的规定入选者每人支持100万元人民币,每年的投入也就10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对于我国每年近万亿的科技投入而言,这项计划的投入真的不是很多。
任何人才政策都要关注两个核心政策支点:即承认与分配。政策制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要协调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承认是一个偏向于政治学的概念;而分配则是经济学概念。不同范畴的概念在协同实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需要找到共同的形而上支点,否则这项政策必定会出现效率损失。
按照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承认是科学界的硬通货。承认的基础是对每个科研工作者所作出的科研成就的认定,它的获得机制是通过国家授权的具有合法性的机构的认可。如果承认机制扭曲了(偏离学术成就,而看重成就以外的其他因素),就会对个体造成实际的政治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