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康国政:按照学科需求分层次引进人才
作者:admin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日期:2013-12-18 浏览

  “学校建设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康国政十分支持学校提出的人才强校主战略,他说:“怎么人才强校?我认为应该把大力气花在整体提升教职工教学科研或管理服务的水平上,而不宜过度强调高端人才的引进。”同时,他认为,学校一定要根据各学科实际需求,按不同层次进行引进。

  “对人才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只是高端人才才叫人才,一般人才就不叫人才了,只要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能够做出贡献的人都应该叫人才。”康国政认为,只有学校各条战线上的人的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他强调,西南交大缺高端人才,但更缺的是一个完备的梯队建设。高端人才对学科发展、对方向的把握会比现有的人员更准确,眼界更开阔,能起到引领的作用,但“高端人才并不是盆景,买过来放那里当一个花架子,应该给他们一个适合生存的土壤,让他们更好地生长,融入现有团队,不然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干不成大事”。康国政建议,先踏踏实实把钱花在建设平台、提升现有人员的整体水平上,“效果恐怕会更好”。他说,“如果我们有好的人才储备,随着教职工的水平整体上升,高端人才方面肯定会全面开花。”

  在提升学科实力方面,从人才引进角度出发,康国政也有自己的看法,“人才强校战略不能一刀切,一定要根据学校各学科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引进,该补充的要大力地补充。”他谈到,实力强的学科或团队已经有了较好的研究基础、人员力量、良好的科研氛围,如果引进力度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很大。“如果某个学科方向已经有几个比较好的苗子、有较好的团队、有比较好的年轻人组成的梯队,就缺一个领军人物,那我就有目的地去找这个方向的领军人物,这就是有的放矢。”但是,学科和团队较弱的话,引进高端人才就有难度了,因为,一般来说,高端人才更看重自己将来的发展前景,即便有优厚待遇,没有团队支撑,没有良好的平台与研究氛围,高端人才的学术发展必然受阻。那么弱势学科怎么引进人才?康国政提出,这时就不应把眼光放得太高,分学科、方向,从团队发展出发,有目的、有层次地引进人才,着力引进一些学术骨干,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在这基础上引进高端人才就事半功倍了。

  以力学学科为例,康国政为方向带头人的固体力学方向具有优势,这一方向的人就占去学院内研究人员的一半,这时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就能把团队做得更大更强。相较之下,流体力学、一般力学的力量很弱,而“马太效应”使得这个情况越发不乐观,高端人才不会来,一般人才也不愿来,“来应聘的绝大多数都是固体力学方向的,而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即使降低标准都找不到合适的人”,康国政颇为忧心地说到,因为给的政策不够优惠,学科本身基础又不强,对学术骨干的吸引力就完全不够,“这些人要看发展空间、发展前景,看平台能否提供完成他研究的相应条件”。因此,康国政认为,针对弱势学科,应加大非高端人才(学术骨干、有潜力的年轻人等)的引进力度,并配套优惠政策。“都说‘中流砥柱’,中间层是最重要的,这些人是顶尖上的高端人才的支撑。在领军人物的带动下,中间层的学术骨干在宽松的研究氛围中开展工作,用不了多少年,人才一定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曾经很多次在争取项目的时候,康国政拿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出去竞争,别人却拿着整个团队的科研成果去,结果可想而知,“失败的例子太多了”。也因此,康国政十分看重团队的力量,“不论基础学科还是优势学科,团队建设应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在谈及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时,他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科学发展单靠某一学科方向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互补,一个人只有在团队里才能如鱼得水。”同时,他强调,人才在团队中一定要形成一个共识,“一些人会认为团队其他人都是给带头人打工的,其实不是,团队总归要有一个带头人把大家拧在一起,要不就是一盘散沙,但是大家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团队里每做一件对别人有贡献的事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在为你做贡献,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另外,带头人、领军人物怎么培养也有需要注意的,团队的领头人如果势力太重或者个人主义太突出是不利于团队发展的。总体来说,应在团队内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大家在团队中能健康成长。

  谈及今后,康国政建议,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应该是常抓不懈的措施,方案政策制定一定要有步骤地、合理地推进。

  另外,他认为,做科研是有一定规律的,高频度地考核科研会让教师产生倦怠感或应付的思想,建议制定阶段性、周期性的考核,三年或者五年,科研人员才能拿出一个打磨得较好的科研成果,这样的研究比起为了应付评估或急功近利的研究的含金量就更大。

  人物简介:

  康国政,男,1969年出生,固体力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德国“洪堡学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