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汇聚了冰川、草原、沙漠、戈壁,栖息着雄鹰、藏羚羊、胡杨等标志性物种;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建设者、科研工作者挥洒青春的地方。
今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迎来第15个年头。时至今日,这片土地依然与落后贫穷为伍,令很多优秀人才望而却步,一些人在候鸟式的逗留后旋即离开,还有一些人则在苦苦支撑……
推进西部发展,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才是关键。广大西部地区应如何摆脱作为“跳板”所带来的痼疾?如何摆脱引智难、留人难的“魔咒”?这些都是当下西部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师多生少”的尴尬
“我们所近些年流失的人才,在北京都可以建一个新的地质所了。”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然而,提起团队建设的话题,黄汉民的心就如同压了千斤巨石一般。
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黄汉民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6年前,他完成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博士后工作,以优秀的科研成绩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此在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落地生根。
像很多初次踏上工作岗位的人一样,彼时的黄汉民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事实上,过去的6年也见证了他获得的一个个成果。
2012年,他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3年,他的“百人计划”课题结题并被评为“优秀”;同时,他指导的两名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发表30余篇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达400多次。
一直以来,黄汉民的西部圆梦之旅看似很成功。然而,青年人才接续乏力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他。
“西部地区要想招到优秀生源十分困难。”他介绍道,去年,化物所招收的30多个生源中,连一个“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的学生都没有。
他告诉记者,东部地区“师少生多”的问题,到了西部却变成了“师多生少”,很多研究员不得不两人带一个学生。他们还会与东部学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在高校学习技术课,在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他的团队有12个研究生,其中一半都是联合培养生。
在东部研究院所和高校,直博生已经成为极其平常的事儿,但6年来,黄汉民却没有招收到一个硕博连读的学生。“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苗子,学生硕士毕业后,或者出国,或者流向东部一些更好的地方,我们又要从头培养。”黄汉民无奈地说。
后续人才乏力令他倍感焦虑。“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团队就不会强,再好的项目也做不好。”担任化物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他,常常也在质疑自己: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还可以撑多久?
对此,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凤祖也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由于很多重点高校的学生不愿到西部工作,现在所里很多时候只能招到淮北煤炭学院、山东枣庄学院等一些原属大专院校的学生。
与此同时,科研骨干流失严重与人才引进难并存。“我们所近些年流失的人才,在北京都可以建一个新的地质所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中平向本报坦言。
依托重离子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兰州近代物理所可以说有着全球领先的实验条件。然而,该所党委书记赵红卫却向记者透露,近5年来,该所有50多名学术骨干与资深研究人员相继离开,人才流失量占到所里骨干团队总人数的1/10。
“现在,人才问题已在制约西部前进的脚步。”胡凤祖说。她告诉记者,当年与她一起分配到西北高原研究所的4个人,如今只剩她一人。
“如果有机会去中东部,你会去吗?”记者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科研人员坦言:“肯定会。”
“拔根”迁徙
“‘近亲培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不允许的,但是在西部,师生档、夫妻档的现象太多了。现在,我们所一年留下来的人才,80%以上都是所里自己培养的人才。”
看着身边的同事、“战友”一个个不是“东南飞”,就是出国发展,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了20多年的李彦也曾萌生去意。
“然而,选择离开就像把一棵树连根拔起,要扎新根、发新芽,谈何容易?”电话一头的他,声音略带苦涩。
对于和李彦一样的西部科技工作者来说,无论去与留,每个人都是有苦难言。选择离开,可以抛却之前种种无奈与窘顿,却必然要承受割舍之痛;而选择留下,就意味着要继续面对工作与生活上的诸多矛盾和压力。
很多科研人员向记者表示,与高海拔、干旱、风沙大等严酷的自然条件相比,西部科技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作环境方面的问题。多年的学术建树让科研人员产生了依恋,而无法施展拳脚的科研环境却让他们不得不选择“拔根”迁徙。
在他们看来,西部地区本身就存在经济体量小、人才缺乏、信息流通慢等问题,在与东部地区同台竞争科研项目时,多数情况都少有大的斩获。这导致西部科技发展陷入“欠发达——缺资金——缺人才”的恶性循环。
与人才不愿来西部相对应的是,由于经费争取不易,西部研究院所的导师们也不敢轻易留人。“现在,西部地区的博士生毕业后工资能达到六七千左右。如果留下来的学生在近两年申请不到项目,他们的工资也要由导师从项目中出,这让导师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副主任杨保告诉记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忙着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做准备工作。“现在要花费大量时间写本子、作报告。静不下心来。”杨保有些无奈地解释说。
除了来自科研经费方面的压力,他表示,自己不敢留人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难以避免的“近亲繁殖”问题。
“‘近亲培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不允许的,但是在西部,师生档、夫妻档的现象太多了。现在,我们所一年留下来的人才,80%以上都是所里自己培养的人才。”他颇为担心,这样下去会导致研究队伍失去创新活力。
另外,由于西部地区薪酬、福利水平较之东部、南方地区缺乏竞争性,西部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也是影响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科研人员到西部工作,他们献了青春又献子孙,但是现在这些教授级别的科研人员退休金也只有四五千,是很多东部地区研究院所的一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肖国青指出。
肖国青介绍,以前,研究所甚至难给年轻人找到一张床位,更不要说其他待遇。现在,研究所兴建宿舍楼,为人才配偶解决工作,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些努力仍没能减少研究所的竞争劣势,也没能改变骨干人才流失的现实。
因为除了科技人员本身的问题之外,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失衡带来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造成西部科技人才引进难与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现阶段,在基础教育方面,西部地区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设置落后的问题。
黄汉民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在兰州上小学,一个班的学生有80人。“一个老师怎么可能管得过来这么多学生?教学质量怎么能有保证?”他说,“这就是现实。”
有数据显示,在全国39所“985工程”和114所“211工程”高校中,西部12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相关高校分别仅有7所与24所,占比分别约为18%和21%。
同样,高考时非西部地区的重点高校对西部地区录取率偏低,也是造成科研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东部有些城市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能达50%~60%,而甘肃却只有5%~7%。”赵红卫表示,许多骨干人才为了下一代,不得不咬牙狠心离开,而留下的大多是在兰州成家的人。
此外,科研人员指出,在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一些西部地区省市还存在利益关系、裙带关系等问题。一些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科研人员申请经费经常会遇到挫折,这也影响到西部引智留人。
情感、薪酬与政策
“西部地区有地球‘第三极’珠峰,‘中华水塔’三江源,还有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和最大的内陆河黑河,这里并不缺少研究资源。到西部来,一定可以做出点事儿。”
“西部地区有地球‘第三极’珠峰,‘中华水塔’三江源,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和最大的内陆河黑河,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这里不缺研究资源。到西部来,一定可以做出点事儿。”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毅呼吁说。
1998年,李毅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工作。其实当时他完全可以不服从分配,留在中东部。“我是青海人,如果连自己都看不上家乡,谁还愿意来?”他如是说。
然而,在当前拼薪酬、拼待遇的激烈人才竞争中,温情脉脉的“感情留人”究竟还有多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对于这个问题,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哪里的研究平台好、哪里的待遇好,就应该去哪里,不能光指望科研人员的满腔热情。
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不拘一格抢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样应当引起反思。如此竞争的实质是唯利是图,弊大于利。同时,这种做法还会破坏科技发展的平衡,对本地现有人才产生冲击,加速本地现有人才流失。
而更多科研人员则表示,走出西部地区留人难、引智难的“魔咒”,让西部地区留住和吸引到优秀的科研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西部科研院所、省市以及国家从体制、机制、制度等各个层面进行协同创新。
事实上,为了走出当前的人才窘境,很多西部研究院所已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拿出各种人才凝聚策略。
近代物理所在感情留人之外,还提出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口号,通过大科学装置、核物理研究前沿等科学项目稳定和吸引学术技术骨干;通过不断提高待遇,该所已吸引了近20位优秀外籍退休科学家来所工作。而通过人才“回归计划”,在过去15年中,该所还促使原来流失的22名科研骨干中的18人重返岗位。
在国家层面,为加强西部地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1996年至今,“西部之光”项目已先后向西部地区输送了2170名高科技人才。同时,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引智项目也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这些项目发挥的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数据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前5年,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其中中青年骨干人才外流尤为严重。仅青海省调走或者自动离开的科技人员初步估计就在5万人以上。
“为解决西部人才困境,国家还可以在更大层面上通过政策营造出西部‘洼地效应’,使人才向西部流动。”赵红卫说。
他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实行工作或生活津贴,比如同等条件下,西部地区工资收入高于东部20%~30%,退休金高20%~30%。各类重大研究计划、专项竞争性科技项目由西部单位承担的应占到一定比例(如20%),各类竞争性人才计划,包括杰青、百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向西部倾斜,高层次人才入选条件对西部适当放宽等。同时,重点大学在西部省份录取学生指标的较大幅度提高,允许有条件的西部单位集资建经济适用房,或为优秀科技人才建住宅公寓等措施,也会改善西部的现状。
科研人员还建议,国家可以设立“西部人才资助基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在促进人才向西部流动的同时,解决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赖远明说。在他看来,人才的流动是常态、绝对的,而留住人才则是相对的。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讲,不论是引进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只有营造出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