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创历史新高,被称为“更难就业年”。而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企业却频频遭遇招工难。专家认为,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同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解决大量本科生就业难的一条关键途径。
企业感叹:需要的人才都去哪了?
郑州一家复合材料公司急需两名高级焊工,但招聘人员两周内跑遍郑州各大人才市场,始终未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5000元的月薪在郑州也不算低呀,可需要的人才都去哪了呢?”该公司人事经理程女士纳闷地说。
“我们也到一些高级技工学校去招过人,但学校说都被南方的大企业订走了,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招的人少,很难跟职业院校签订单培养。”程女士说,“这已经影响到企业提高产品档次的需要。”
人社部2013年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前三个季度均超过2,第四季度略低于2。
郑州浪潮信息技术公司近两年将主要产品放在了手机软件的开发上,但很难招聘到合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河南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副教授霍清廉说,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却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且已经持续多年,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观念、投入不足等制约职业院校的生源和素质
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不愿做“蓝领”的观念、政府对职业院校投入不足等制约着职业院校的生源和素质,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副院长陈志红说,市场上实际对高级焊工、钳工、车床工的需求是很大的,但这些专业恰恰不好招生,一年能招40到50个就不错了。
“他们不愿意到传统行业当工人,认为那样的工作很累,且社会地位不高。”陈志红说。
另一方面,政府对职业院校投入不足也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完成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投入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报告称,在高职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中,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在2012年上升到了54%。但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仍明显偏低。从全国水平看,地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只有普通本科学校的56%,有15个省区低于这一水平,有些地区甚至低于50%。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已势在必行
近日,由教育部支持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举行,众多与会专家认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当前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仅依靠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办综合性、科研型大学的观念和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型,这是解决大量本科生就业难的一条关键途径。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靠拢,而学校自身又无坚实的办学基础、历史积淀和发展条件,发展困难重重,学科专业设置也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造成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出路不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牟延林告诉记者,重庆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用人缺额达20万人以上,而重庆市属高校普通本专科中,却是经、管、文、法、艺五大类专业布点相对较多,培养规模较大,占比高达55%。尤其是英语专业竟是重庆本科高校开办最多的专业,达21所,占88%。英语专业在校学生最多,达到2.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专业结构严重失调。
定位不准、结构失调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第一是985高校,第二是高职院校,第三是211大学,第四是独立学院,第五是科研院所,地方普通高校则排名垫底。
牟延林说,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改革,不是想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倒逼出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紧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