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特别推荐 > 内容

二、三本毕业生求职之困:简历关难过 招聘机制不透明
作者:admin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6-01-12 浏览

  “居然又没过,简历关简直就是‘鬼门关’嘛!”1月2日晚上9点,在武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刘晓星望着窗外掠过的夜景,叹了口气,自嘲说自己得了 “求职焦虑症”。即使是在元旦放假期间,而且是在火车上,这位来自湖北一所二本高校的大四学生,也会不时地打开手机,登陆求职网站,查看自己的简历是否通过审核。

  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今年高校应届生求职市场也不容乐观。像刘晓星这样,有着求职焦虑的毕业生不在少数,而焦虑的焦点,不仅在于拿不到心仪的工作,更在于困扰他们的用人单位选人“背后的事儿”。

  “也许,面试官是用抽签的方式选择简历”

  简历关成求职“鬼门关”,毕业生不知其中关窍

  刘晓星此行是去上海的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实习。“就是先实习后入职的那种,三个月后见分晓,能不能留还不一定呢。”她说,这家公司招收3名电气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但通知了10名学生前往上海实习,“说是在工作中见真章。”

  因为不确定能不能留在上海,所以刘晓星仍旧紧锣密鼓地跑招聘会、投简历,“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就为了把自己‘卖’出去”。

  “你们工科的学生好就业,哪像我们文科生,简历都没人收!”围上来的一位硕士三年级的男生插嘴道。他叫王彬,从河北一所二本高校历史系本科毕业后,2013年考入武汉一所高校的中文系。

  在他们的交流中,“简历关”是高频词。他们一致认为,对于毕业生来说,拥有一份像样的简历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求职成功的大门。

  然而在刘晓星看来,自己的简历“相当不完美”。“没有大型企业的实习经历,扣2分;没有带团队做项目的经历,扣1分;在学生会不属于主席团成员,扣1分,女生,再扣1分,你看,这简历最多能打5分。”她拿出一份用铜版纸打印的简历,模仿面试官的样子说。

  刘晓星坦言,每次投简历,自己都会反复揣摩用人单位的心思,但“投了上百份简历,十之八九都泥牛入海了。”

  “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比如市场类的要求有销售经验,行政类的要求文字功底好,我做了5份不同的简历,各有侧重。”王彬说这是一位师兄教给的经验,但是自己投过的简历,仍只有1/5获得了笔试的机会。

  “很多时候,明明自己很适合那个岗位,但就是过不了简历关。也许,面试官是用抽签的方式选择简历。”刘晓星笑言,她的同学中流传着一个笑话,面试官将大量简历抛出去,飞得最远的一部分进入下一轮。

  “我也想‘打扮’下自己的简历,不然没有机会”

  简历筛选重学校学历,部分学生不惜作假

  出身三本院校的江帆,从来不属于简历“飞得最远”的那部分人。

  1月6日上午,在武汉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江帆捏着一沓各个公司的招聘宣传单,挤过人群,在楼梯间的一个台阶上坐了下来。

  “但凡看得上眼的、有点规模的公司,都要求应聘者是教育部211甚至985高校的学生,招个售楼员都这样要求,真不知道怎么想的!”江帆把宣传单扔在脚下,愤愤地说。

  “有学长告诉我,别管什么经济形势,只要你足够牛,肯定能找到很牛的工作,但是我真不知道怎样才算牛。”江帆称自己从大一时就开始创业,也参加过很多活动,“因为学校不出名,简历很少过关。”

  但是招聘单位知道如何定义“牛”。“首先看高校,985、211,还是省内重点,或者是一本、二本;其次看学历,是硕士还是本科还是大专;然后看经历和证书,有没有出色的实习和实践等等。”总部位于江苏省北部一家大型企业的人事专员肖安说,因为武汉高校集中,每年招聘都会收到上万份简历,人力资源部门看不过来,只能按照这些“硬件条件”来筛选。

  这种筛选机制之下,江帆注定被排除在外。“我之前的创业团队中,不乏名校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并不比我强,但是现在找工作,都比我强。”他说。

  肖安称,正因为简历筛选成了求职最大的“关卡”,很多同学“铤而走险”,不惜“注水”简历,以求得笔试面试的机会。

  “伪造最多的是实习经历,因为一个学生有没有在行业内出名的单位实习过,仅仅靠简历是甄别不出来的;其次是学生干部经历和奖学金,很难分辨真伪。”肖安说,“注水”简历给公司招聘造成了很大困扰,以至于在面试时不得不反复询问求职者。

  这种反复询问让一些毕业生感觉被“侮辱”。新闻学硕士三年级的黄青称曾多次遇到此类面试,“感觉不被尊重,好像求职者是小偷似的”。

  但黄青承认,她身边有不少同学在简历上“动过手脚”,“有些人根本不好意思让班里的同学看到自己的简历,害怕被举报。”

  “我也想‘打扮’下自己的简历,不然没有机会。”沉默了两分钟后,江帆忽然说。

  “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阵亡’了,我不甘心”

  招聘机制不透明,求职者心生猜疑

  黄青已经拿到了2个录取通知书,但都不合其心意。

  “一家出版集团的销售岗,专招女生,一上来就问能喝多少酒,还让跟着领导去应酬,你说这能去吗?”黄青说,另外一个是房屋租赁经纪岗,因为父母不同意,她也没有去。

  从去年10月至今,黄青申请了不下80个岗位,在她的记录本上,通过简历的用绿色标识,通过笔试的用黄色标识,过不去了就用红笔打叉。现在,一眼看去,一片红色。

  “我投了一些自己觉得很合适的岗位,比如一些企业的品牌宣传岗、几家媒体的新闻采编岗,几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场推广岗,都被拒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求职路上,最让黄青困扰的是不知道用人单位看重什么。

  “你明确告诉我我哪儿不符合要求,我也就死心了。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阵亡’了,我不甘心!”黄青苦笑。

  而王彬的感觉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是假,做广告是真。“有几家公司来学校招聘,横幅拉得到处都是,宣传单也发到了每栋宿舍楼,到最后也没几个人接到录取通知书。”他说。

  更为让毕业生“气短”的是,有些公司甚至在笔试面试几轮之后,突然宣布招聘取消了。王彬就曾全力以赴地应聘一家租赁担保公司的秘书岗,“两轮笔试一轮面试之后,说是让等消息,结果一个月后给通知说不招了!”王彬怀疑,可能是遇到了“萝卜招聘”,自己充当了“炮灰”。

  招聘过程的不透明,也让不少毕业生心存疑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找工作等于找关系,没有过硬的关系,要想找到好工作,“除非是撞了大运”。

  褚兰自称“撞了大运”,这位湖北一所二本医学院影像诊断学系的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拿到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录用通知书。“我的同学都以为我是凭家里的关系才进去的,实际上我只是专业能力强些,面试表现好而已。”她说,身边有很多同学,不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而是去钻营如何跟大单位拉上关系。

  “家境好、根子硬的毕业生优先占有工作机会,这几乎成了见怪不怪的共识。”黄青说,在她看来,正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的录用原则、录用过程、录用信息都不公开透明,才让求职场成了晦暗不明的“关系场”,也极大地妨碍了人才市场的公平。

  肖安也称,自己从事人力资源多年,每次校园招聘,总会有学生或者其家长找到他所住的酒店,拉关系、送礼物,“他们看我的眼神,就好像我是腐败分子一样。”

  吴明是一家电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他表示,毕业生更应该去琢磨如何在应聘中凸显自己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公司有的放矢;虚假招聘的现象存在,但并不多,“毕竟在高校里拉开阵势,不为招聘只图做广告,划不来”。

  “大多数情况下,招聘机制都不透明,无论求职是否成功,用人单位都不会给求职者反馈原因,这很容易让求职者产生困扰,进而对用人单位产生怨言。”吴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