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厦门临夏两地劳务协作助4万多人脱贫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0-12-14 浏览

  早晨6点起床洗漱出门。8点,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牟得龙就已在福建省厦门玉晶光电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穿上了防尘衣,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017年,厦门市与临夏州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协作协议》。那一年,牟得龙在村委会举办的宣讲会上,得知厦门有家企业包吃包住、工资高、福利好,他抱着“到南方赚钱”的梦想和老乡们来到厦门,成了流水线上的操作员。


  如今两年多过去,他不仅还清了老家10万元的外债,兜里还多了一些盈余。


  近年来,厦门通过健全对接机制、落实政策奖补、强化劳务输转和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积极推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


  一方面,厦门市人社部门按照“用工量比较有规模、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好、劳动强度比较适中、后勤保障比较完善”的标准,从全市筛选出100多家可接收临夏州员工的企业;另一方面,加强与临夏州对口县(市)的沟通协调,将厦门的用工政策和重点用工企业的招聘信息,每月定期推送至临夏州的家家户户,并组团赴临夏州招聘,吸引更多临夏人走出大山,到海边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与此同时,也有人选择留在大山里,东乡县沿岭乡村民马艾西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家门口穿上了工装。


  2017年10月,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建发集团、象屿集团、港务控股集团、轻工集团和夏商集团等多家市属国企,共同出资在临夏州组建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临夏州虽然产业基础薄弱,但沉淀着大量劳动力。”该公司副董事长李勇介绍,厦临公司将鞋子、服装、包具三类自动化程度和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产业,让当地农民走出家门,通过工厂劳动完成由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


  工厂充分消化了县、镇周边的劳动力,但还是有些触及不到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户。为把工作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厦临公司探索出“总部工厂+卫星扶贫车间”的生产模式,在东乡县河滩镇等地建设了4个扶贫车间,把产业链的“末梢循环”延伸到更加贫穷的山沟里。


  “散点式分布的车间不能独自对接市场,我们将车间与总部工厂联动,让车间成为总厂零部件供应商,用总厂利润贴补车间成本,形成能够参与市场分工的有机整体,这样一来便增强了产业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李勇表示。


  记者了解到,厦临公司这种国企出资、民企运营、地方协助雇佣建档立卡户的混合所有制就业帮扶模式,在临夏迅速推广复制。一家家工厂、一间间车间在山沟里建了起来,马艾西也因此成了一家雨具制造公司车间里的工人。


  “老人原本让我回去种土豆,但我觉得这里一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发展前景也不错,就在这里工作了。”普通话流利的马艾西,进厂后迅速成长为车间骨干,还说服了家人搬出山沟,住进了车间旁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他笑说:“如今,村里有硬化公路,就连多年干旱的山坡上都有了绿意,在山里也不比在沿海地方过得差。”


  通过“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厦门在临夏建起的224家扶贫车间,吸纳了9335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近4年来,两地通过实施扶贫劳务协作累计帮助4.58万名建档立卡人员实现就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