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创新在一线 企业“智变”,工人怎样“升级”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1-01-20 浏览

  企业智能化对一线工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些人只会被动适应,智能化程度越高,他们的作用将越低。但对于那些主动学习、有创新求变精神的工人来说,智能化为他们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未来,他们的作用和地位将更为显著。


  “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太难了,再过几年,我们是不是要被淘汰了?”新年伊始,重庆一家民营企业的齿轮制造车间,更新了生产设备,面对生产线上的大小屏幕,年近50岁的陈丁不由得为“饭碗”感到担忧。


  就在陈丁局促不安之时,和他一起共事了十几年的工友安慰道,“机器就是机器,还是要人来操作,学起来应该也不难。”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企业生产的主要模式。面对越来越“智能”的工厂,有些工人只是被动适应,有的则主动学习,在企业“智变”的过程中,创新求变,让自身实现“转型升级”。


  智能化让生产变“理性”


  日前,在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宝马工厂”生产车间里,一辆隆鑫产的宝马C400X踏板摩托车正在进行下线前的最后一道检测。在模拟启动的过程中,检测人员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其身体右侧的电脑显示屏上,检查包括制动、排放、安全在内的120多项性能测试结果。


  “只要有一个参数不达标,系统就会报警,并直接显示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隆鑫通用旗下机车公司总经理黎军向记者介绍道,生产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技术人员都能马上知晓,从而立即改正,不对整个生产进程造成较大影响。


  “我们班组负责的这条生产线虽然是新型号的发动机,但对于班组的成员们来说,却并无太大操作压力。”该生产线的班长冷代权说,该生产线目前设有47个岗位,每个岗位需要一名操作人员,他们只需严格按照已经录入系统的操作标准进行生产操作,一台新型发动机便能如期生产出来。


  “这就是智能化带来的好处。” 现场质量工程师范骥补充道,以前,由于没有操作标准,工人们的生产操作依赖于经验和感觉,非常“感性”。现在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每个环节都有了操作标准,生产更加“理性化”,工人只需严格执行既定标准,产品就能达标。


  重庆多家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打造智能工厂,除了能节省人力成本外,更大的好处在于能完全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对于大部分工人来说,生产就是“照章办事”,因此,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不需要相应工作经验。


  企业“智变”,工人面临新挑战


  “这两个人不得了,把‘云难题'都给攻破了。”近日,在重庆北动车所检修库内,地勤机械师李效先配合电务部门完成了一组CRH2A重联动车组LKJ的数据换装,忍不住对新的作业方法点头称赞。


  LKJ 指的是列车运行控制记录装置,是用于控制列车“两冒一超”,即冒进、冒出、超速的重要控制设备。该设备是一个新事物,也是动车所逐渐“智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让李效先称赞的两个年轻人是何川和杨涵。他们接触LKJ装置后,觉得其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作为一线技术操作员,二人打起了优化作业流程的主意。


  “早一点出成果,就可以减少兄弟们的工作量。”何川、杨涵二人下定决心攻关。经过数十天的努力,新的操作方案出炉,操作时间从原来的3个小时缩减至30分钟以内。


  “随着动车技术的革新,我们面对的设备越来越智能化,虽然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没有问题,但是面对新鲜事物,应该保持好奇心。”何川告诉记者,企业智能化对他们这样的一线工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何川看来,无论多么先进、智能的设备,都是人研究出来的,随着对工作要求的提高,设备或者操作方式就一定有技术革新的空间,这就要求工人有极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一观点,不少企业职工表示赞同,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创新求变门槛很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企及。


  有专家表示,智能时代,工人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对于那些只会被动适应的工人来说,智能化程度越高,他们的作用将越低,最终会被机器取代。但对于一些主动学习,有创新求变精神的工人来说,智能化为他们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未来,他们的作用和地位将更为显著。


  设备“智商”越高,越离不开独具匠心的人


  在全国劳模、西南铝高级技师刘永刚看来,企业越智能,设备“智商”越高,就越离不开独具匠心的人。刘永刚认为,与传统制造相比较,智能制造操作更复杂、要求更精准,对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本身就需要弘扬传统工匠精神。但由于部分年轻人缺乏“匠心”,极大地阻碍了智能制造的发展。


  当前,重庆规模以上的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暴露出机器维护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和具备主动思考、创新操作工人不足等问题。


  重庆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智能制造当前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职工技能水平不高,工匠精神传承不力,并且不少企业存在盲目大干快上,造成了高端技工紧缺、低端技工过剩等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聪明的制造”更需要具有匠心的工人保驾护航。当下,企业之间竞争更为激烈,不是比拼“有没有”,是比“好不好”,在同质化产品中,谁的品质更有保障,谁在细节上出彩,谁才能真正胜出。而“工匠精神”正是提升智能化产物品质的核心素质。


  重庆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制造”向“智造”进阶的过程中,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未来,重庆市总将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推动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创造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