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职场动态 > 内容

知识“馆”够 农民工成了“悦”读人
来源:工人日报 日期:2021-04-23 浏览

  阅读提示


  4月23日,正值第26个世界读书日,记者日前走进重庆农民工群体了解发现,随着流动图书馆、职工书屋、爱心驿站遍地开花,众多工友一边用汗水浇筑城市“血脉”,一边捧起书卷,通过阅读汲取更多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小刘,今天又去看书了?学到了些什么,也给我们讲讲。”4月21日傍晚,29岁的刘国超像往常一样,一脸满足地走出了工地上的“爱心驿站”。自到中铁二十局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项目三分部成为一名钢筋工人,他几乎每天都在这待上一两个小时看书读报,最近,他又迷上了《钢筋图集》一书,因涉及业务知识,工友们总会让他讲讲理论知识。


  记者注意到,在重庆,随着流动图书馆、职工书屋、爱心驿站等“微型图书馆”遍地开花,农民工成了这些地方的常客,在工作之余,读书看报成了不少年轻农民工的休闲放松方式。


  从“碎片化”阅读到“咬文嚼字”


  “以前,我们在外务工休息的时候,多数时间是玩手机或者打牌。”刘国超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他来到现在的工地,听说有个“图书馆”,就抱着“看稀奇”的心态走了进去。“不知为什么,我突然觉得墨水的气味很好闻”,就这样,他重新拾起了已经丢弃多年的书本。


  从重拾书本起,刘国超就告别了以往仅通过手机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习惯,喜欢上了“咬文嚼字”。《钢筋图集》一书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为了弄懂一个理论,他要花几天时间,在网上检索数十条解释信息。“当彻底消化一个知识点后,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刘国超说。


  同样,在中建五局安装公司重庆轨道九号线系统1标段三工区务工的候告喜也喜欢“咬文嚼字”。今年28岁的侯告喜是该工区信号专业劳务队的专职材料员,工作完成后,他会在项目部的职工书屋坐一会儿,阅读轨道交通信号施工相关的专业书籍,这是他每周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刻。初中毕业就跟着劳务队在各个工地跑的侯告喜表示,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增加,收入也跟着提高了,“去年10月,我发现职工书屋里有很多专业书,就开始恶补专业知识,逐字逐句地看。”


  像刘国超、侯告喜这样爱读书且喜欢“咬文嚼字”的年轻农民工不在少数,他们阅读也有一个共同目的:从书中汲取更多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有声书”备受青睐


  记者走访发现,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来说,阅读方式和渠道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青年农民工倾向到固定场所阅读纸质书籍和电子书,40岁以上的农民工则对“有声书”青睐有加。


  “我的文化程度不高,稍微生僻一点的字就不认识,看纸质书太费劲了。”今年53岁的清洁工人程大发老家在重庆巫溪一个偏远的农村,自2019年以来,他已经在手机上听了近20本“有声书”。


  程大发的儿子告诉记者,2019年的时候,他给父亲买了一部智能机,并安装了一个听书软件,对于父亲来说,智能手机更像是一台收音机。


  除了受限于自身文化程度,工作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也让不少农民工更倾向于听书。老家在四川自贡的李朝名是重庆一农用机械装配公司的装配工,为了让枯燥的装配工作变得有趣,他总喜欢戴着一副蓝牙耳机,听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名家的武侠小说。


  “我从小就有一个武侠梦,但现在每天最少都要装配五六个小时的机器,没时间看,只能听。”李朝名说,听书比看书方便,因为听书解放了双手,并且讲书人会对原著进行演绎,删减掉一些书中的旁白,加快剧情节奏,还会对不同角色进行变声,男女胖瘦的声音,都不一样,非常有代入感。


  听书在年轻的农民工群体中也受到追捧。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庆各大建筑工地务工的年轻农民工,有半数以上的人有听书习惯,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每天听书时间超过一小时。


  让“爱读书的农民工”变“农民工爱读书”


  在重庆从事图书出版工作近20年的陈凯文表示,随着“全民读书热”的兴起,农民工很早成了“悦”读人,他们一边用汗水浇筑城市发展的血脉,一边捧起书卷,从中寻找诗和远方。


  特别是80后、90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学习的渴望更强烈。


  “建立图书阅读点不仅让工友在工作闲暇之余有更多享受时间,还能帮助工友增长见识,有利于拉近自身与孩子、工人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重庆分公司党群部韩云飞告诉记者,“职工书屋”的建设,也是新形势下服务企业、深入职工的常态化事业。


  记者在该公司悦来会展总部基地项目工友村职工书屋看到,500余本书籍涵盖国内外名著、党建、工程建筑、法律、诗词、心理咨询等类别,该阅读点是重庆渝北区图书馆建立的第40个阅读点,也是渝北区图书馆在工地建设的第一个阅读点,开启了公共文化服务进工地的新篇章。


  陈凯文认为,尽管当前不少工地、企业建起了职工书屋、爱心驿站等“微型图书馆”,但不少农民工仍不敢把手伸向图书,并且一些书籍设置也存在局限性,不能真正契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在设置这些“知识馆”的时候,没有广泛征集农民工的意见,忽略了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是“爱读书的农民工”,强调的是个人,而非“农民工爱读书”,即焦点在整个农民工群体。“我们应该通过营造氛围,提供软硬件保障等方式,给予农民工更多关怀,引导整个群体养成阅读习惯。”陈凯文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已建设各类基层书屋4万余个,以图书室和外借点为读书平台,成立农民工夜校和读书会等读书组织;通过开展蒲公英梦想书屋建设、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你选书,我买单”图书服务等方式,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职工书屋、爱心驿站、流动图书馆等载体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重拾书本,爱读书的群体正在日益壮大。


  重庆新闻出版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政府职能部门将优化各类载体设置,使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知识“馆”够,让“爱读书的农民工”变为“农民工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