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又有一批来自雪域高原的毕业生辗转跨越4000多公里漫漫长路来到浙江台州,嘉黎县第四批12名高校毕业生赴台州与心仪企业签约。两年来,已经共有4批次42名嘉黎县高校毕业生在台州成功就业。这一“组团式”就业模式,是台州市与西藏那曲嘉黎县对口支援合作的重要成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东海之滨到羌塘草原,浙那一家亲的故事,书写在雪域高原上,更延续到了千里之外的台州。
“组团式”就业,搭建台州与嘉黎的就业桥梁
自1995年台州与西藏那曲嘉黎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台州市先后派出十批次34名干部、30名专技人才踏上雪域高原,为当地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在一批批援藏干部教师的接续努力下,西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然而,每年毕业季,嘉黎县高校毕业生学成回到家乡,却发现面临着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本地适配岗位少、竞争压力大,而赴区外就业意愿却不强。
出不去、待不住的原因是什么?台州市援派西藏嘉黎县常委、常务副县长杨贤巍通过走访调研意识到,在区外给藏族学生营造熟悉而又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注意到嘉黎县这一情况后,台州援藏工作组转变思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动“组团式”区外就业,立刻进行了“双向”排摸。
林堤乡、麦地卡乡、措多乡、夏玛乡、尼屋乡、鸽群乡……西藏嘉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以走村入户形式到高校毕业生家中宣讲就业创业政策及区外组团式就业政策。对全县应届高校毕业生赴区外就业意向进行拉网式排摸,积极动员毕业生集中赴区外就业。
浙江援藏,是一场前后方的大联动。与此同时,在八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台州正积极排摸有意批量接收嘉黎毕业生的企业。台州援藏工作组积极对接台州人社、工商联等部门和台州湾新区管委会,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融合高度,广泛发动各个层面、各个企业,确保毕业生被园区、大型企业、人力资源公司等优质单位吸纳。
在浙江援藏干部的推动下,2023年8月,嘉黎县驻台州就业服务联络站揭牌成立,为更多嘉黎县高校毕业生到台州工作打开新通道;2023年9月,台州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嘉黎县人社局签署了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服务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稳岗就业……一项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落地落实。
细致关怀,让藏族大学生在台州安心就业
今年3月,一场特殊的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浙江台州湾新区举行。在浙江援藏温台工作组、西藏嘉黎县和台州湾新区管委会的共同组织下,嘉黎县“组团式”赴台州就业第三批大学生,和台州湾新区的6家企业进行了面对面择业洽谈。
洽谈会上,企业首先抛出了橄榄枝。“我们具备年产500万台以上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制造能力,如有兴趣我们加一下微信?” 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经理充满诚意。
企业方告诉记者,希望能招到合适的大学生。去年毕业的嘉黎县大学生尼美拉姆,对公司的销售岗位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这家企业的销售岗位挺好,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家西藏那边也有不少销售岗位,但是我想在这里先就业,可以多学习借鉴。”尼美拉姆说。
为了让就业的毕业生工作有伴,在台州湾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选取企业规模大、用工需求多的企业打造就业基地,解决毕业生以往“散兵游勇”不能久留的问题。
台州援藏工作组与台州湾新区人才公寓签订合作协议,根据藏族大学毕业生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统一安排,合理安置,做到“工作在一块,居住在一起”,让藏族大学生“拎包入住”。
“让藏族大学生在台州找到工作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稳下来、留下来,学到技术和经验。”台州援藏工作组工作人员说,目前通过“一对一”帮扶、“就业服务直通车”、上门谈心谈话,工作人员可以动态实时了解学生想法,搭建起台州与嘉黎、部门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而对于学生们关心关注的有关就业政策兑现问题,提前掌握信息,积极协助申请,确保学生合法权益“一分也不能少”。
工作稳定了,不少西藏来台大学生想考驾照,对此,台州专门推出了暖心举措。今年3月,在台州湾新区人才公寓里,台州交警上门为14名在台州工作的西藏大学生发放“大礼包”。礼包里有交通安全课时券、反诈课时券、车管业务服务券,还有一张驾驶学习抵价券。
拿到就业安全大礼包,在台就业西藏嘉黎县大学生益西措姆非常兴奋,去年她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毕业后回老家,响应政府的号召,成为首批赴台州企业就业的当地大学毕业生。在台州一家通信企业工作近一年,她心中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学车考驾照,在家乡的高原上开车驰骋。
据了解,台州援藏工作组专门拨付资金,给予每名成功签约的大学生5000元的“台州安家大礼包”,解决“燃眉之急”。此外,尝台州美食、游台州主题乐园、共庆中秋……台州援藏工作组主动关心关爱在台工作的藏族高校毕业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台州这座城市的温度,让他们爱上台州、扎根台州。
“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市场就业,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台州工作一年多了,我深切感受到浙江的温暖,无论是住房还是出行都有保障。”益西措姆说“组团式”就业让他们更加便捷地融入当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