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千山,一场干货满满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火热开展。
由全国技术能手赵红燕、三秦工匠张婷、“西飞集团大飞机机身智能装配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军组成的“智囊团”,深入千山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研发现场和生产一线,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答疑解惑,让青年职工现场领悟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工匠智慧”。
这一幕正是陕西省国防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鲜活实践,把理论宣讲与推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结合起来,使思政课不再是空洞的灌输,通过创新“理论宣讲+技术攻关”“红色教育+文艺浸润”的模式,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产业工人成长全链条,为新时代工匠培育注入强劲精神动能。
从“精神播种”到“技术破土”
今年以来,陕西省国防工会持续组织陕西军工劳模服务团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入企业、到生产一线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进行技术交流、解决生产难题、传承劳模工匠精神。
“听了前辈的经历,我对将来要走的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认知,也想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在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内,听完全国劳模薛莹等劳模工匠的成长故事后,大一学生范奥怡深受感动。
“这几个问题我给出的解决思路是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可以考虑进行分段加工,更换耐磨性好的特制刀具……”在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某精密加工件机床前,针对加工件易变形、毛刺难去除、刀具磨损快等生产难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秦工匠张勇峰向工人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操作中需关注的要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从“精神播种”到“技术破土”,从“匠心传承”到“精神引导”,劳模工匠用亲身经历与精湛技艺为企业职工和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思政盛宴。
红色基地浸润职工心灵
在宝鸡凤县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一座斑驳的老厂房静静矗立。50多年前,这里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摇篮,如今已成为陕西国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一批批陕西国防系统的新员工在此驻足,观看陈列的生产、生活设备以及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珍贵文物,在讲解员生动讲解下,聆听老一辈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故事。
像这样的思政教育基地,陕西省国防工会已命名10个。中航工业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里,泛黄的图纸和简陋的行李诉说着“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忠诚;吴运铎纪念馆中,“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穿越时空;红色电信发展史展厅内,延安时期的手摇电话机见证着“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些基地不仅是历史陈列馆,更成为思政课的“实景课堂”。
“每个基地都是一部活教材。”陕西省国防工会相关负责人说,陕西省国防工会发挥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作用并通过“陕西国防工会”微信公众号进行集中宣传,这些基地已经成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重要实践教学打卡地。
文艺让思政课“有声有色”
多年来,陕西省国防工会加大对职工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把工业、工厂、工人发展新面貌搬上舞台,创作了大批优秀职工文艺节目,以此“春风化雨”,浸润职工心灵。
陕西省国防工会打造的《薪火相传》情景剧,反映了三代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人的奋斗历程,再现了吴运铎、吴大观等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并让他们与曹化桥、徐立平、张新停等新时代的军工代表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展现了一代代国防军工人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奋斗终身的情怀。
陕西国防职工艺术团把短小精悍、贴近职工的文艺演出送到车间班组、送到试验外场,让他们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艺演出中得到沉浸式教育。在这里,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场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次向匠心的致敬、一曲曲为奋斗者的礼赞。
2025年,陕西省国防工会推出“三大目录”——劳模工匠思政微课目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目录、“文艺走一线”节目目录,为基层工会开展活动提供便利,让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体系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样。
从劳模工匠的言传身教,到红色基地的精神洗礼,再到职工文艺的情感共鸣,陕西省国防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以多元形式浸润人心。正如陕西省国防工会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思政课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更有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