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高校招聘网 > 新闻资讯 > 教师新闻 > 内容

18年行善 “心灵教授”的18年“幸福实验”
作者:admin 来源:荆楚网 日期:2012-11-13 浏览

图为:高新民夫妻俩和大畈河希望小学的师生们合影

图为:高新民带着学生们去地里拔萝卜后返回学校

  他是华中师大的博导,中国心灵哲学奠基人,30年来,潜心研究如何让人获得幸福。

  他18年坚持行善,自掏腰包50多万元做慈善,兴建、援建3所希望小学,并成立慈善基金,传播幸福理念,筹集276万元,资助学生1157人次。

  他说:“这是我心灵哲学的‘幸福实验’,慈善让我获得了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昨日,华中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高新民来到英山县方咀乡大畈河希望小学,了解志愿者援助的“告别咸菜工程”的进展情况,并给英山一中4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送去3万元助学金。

  迄今为止,高新民做慈善已有18个年头。

  在这位55岁的中国心灵哲学奠基人看来,行善是他获取幸福的一种方式,是他验证“自利利他”幸福哲学的途径。

  幸福尝试

  让老家人用上自来水

  “行善能让我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助人为乐。” ——高新民

  1995年,高新民和妻子刘雅琴回老家武汉市新洲区高旗杆湾探亲,看到老家人还从池塘里挑水吃,便拿出5000元,给每家装了自来水管。刘雅琴说:“当乡亲说‘祖祖辈辈挑水吃,头一次回家就看到水在缸里’时,我们心里那个开心哟,别提了。”

  1996年,高新民的专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出版,获得中国哲学界大奖“金岳霖学术奖”,获得1万元稿费。

  他回老家后,看到校舍破败,孩子们没有课外书籍,当即将1万元稿酬、2000册图书捐给了村小学。

  “小时候读书经常吃不饱,1977年上大学靠的是助学金,我觉得自己应该资助贫困孩子。”

  做出版工作的妻子刘雅琴并不懂得心灵哲学,但她朴素地感受到慈善带来的幸福感。夫妻约定:做一辈子慈善。

  高新民说,如果说他这两次行善,更多的是天性善良的表达,那么之后一系列的慈善行为,更是他心灵哲学的“幸福实验”。

  高新民说,心灵哲学是一门探讨如何让人获得幸福的学问,他认为自利和利他是统一的。为了传播和实践这一幸福理念,他走出书斋,在实践中检验幸福,从慈善中获得快乐,以完成“知行合一”的幸福结合。

  幸福敲门

  3所希望小学落成

  “施比受有福,我们做慈善,要感激受助者,因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高新民

  从1995年开始至今,高新民夫妻俩自掏腰包50余万元助学。其中,他们兴建、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

  2001年,两人出资1.65万元,筹集9.35元,政府配套30万元,兴建了英山县大畈河慧济希望小学。

  2002年,两人出资23万元,独资兴建了新洲区李集街八屋村慧济希望小学。

  2005年,两人牵头组织,3名社会人士出资25万元,兴建了新洲区凤凰镇余寨逸华希望小学。

  当年,他们夫妇俩的积蓄不多,为了筹建英山县大畈河慧济希望小学,高新民给学校在职研究生发出一封募款信:“你们都是社会精英,是否该为社会做点什么……”最终,他募得9.35万元,自己出资1.65万元。

  2002年,高新民又拿出23万元存款,想独资在家乡再建一所希望小学。当时,建一栋教学楼需要40多万元,有的建筑商听到报价后就放弃了。

  为了保证质量,高新民把工程监理交给弟弟高新文代办。他把23万元现金交给弟弟时说:“这都是善款,你不要想赚一分钱,事后我单独给你酬劳。”

  小学落成后,高新民给了弟弟5000元的酬劳。

  幸福传递

  打造50多人幸福团队

  “康德说:认识世界不可能,只能认识世界的一部分。我同样认为,拯救全人类不可能,我们要从帮助身边人开始,碰到一个帮一个,能多帮一个就多帮一个。” ——高新民

  高新民的点滴善行,像一泓清泉,滋润了身边的人,许多人自愿加入到他的慈善事业,他称为幸福传递。

  42岁公司老总金阳,出生于湖南贫寒农家。事业有成后,他得知高新民捐建希望小学,便约了两个生意伙伴,投资兴建新洲逸华希望小学。

  2005年,金阳投身高新民门下读博士,潜心研究心灵哲学,并体验慈善所带来的幸福感。

  2006年,出于对高新民低调诚恳慈善之举的认同,金阳联合他的两个生意伙伴,与高新民建立了“湖北慈善总会逸华教育基金”,4人成为基金的主要捐资人,并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生。

  昨日,省慈善总会负责人评价逸华教育基金6年运转情况时,用了3个“最”:“在省慈善总会管理的3只个人慈善基金里,逸华教育基金是累计捐款数额最多、持续资助时间最长、运转最规范的个人基金。”

  现在,聚集在高新民身边的慈善志愿者有50多人,他们组成了一支践行高新民“幸福慈善”理念的团队,6年多来,筹集善款276万元,资助学生达1157人次,其中主要是贫困大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团队成员在慈善中获得了“自利利他”的幸福。

  金阳说,他从高教授那里领悟到“财富与幸福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学会了如何互助分享。6年间,他捐赠了40万元助学。

  在高新民的“幸福慈善”团队里,许多志愿者就是曾经的受助者。

  华中师大学生房宝强家庭贫困,他获得了逸华教育基金2000元助学款。他告诉记者,高教授常说,“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不是施舍的关系,而是分享幸福”,房宝强现在是团队的志愿者,他想把高教授的幸福理念传递下去。

  幸福期待

  让山区孩子多吃点肉

  “我读高中时,从家里带咸菜上学,吃到最后都发霉了。我看到现在贫困山区还有类似现象,我想我要做点什么才行。”——高新民

  2005年,高新民和博士生金阳前往国家特困县竹溪县汇湾小学考察,看到孩子们还吃着冷饭,咽着发霉的咸菜,七八岁的孩子特别瘦小,高新民心里十分发酸。

  高新民希望孩子们能尽量少吃咸菜,“告别咸菜工程”成为他的慈善目标。逸华教育基金每年捐2.5万元给学校,让他们租地、请人种菜。高新民说:“这是为了培植造血功能,要是单纯买蔬菜,我们捐的钱吃不了多少蔬菜。”

  让高新民感到高兴的是,去年汇湾小学种植的豆角,孩子们没有吃完,学校还卖了4000元,等到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为孩子们买些蔬菜。

  2010年,在逸华教育基金的捐助下,英山县大畈河希望小学也开辟了蔬菜基地,让561名小学生们每餐都能吃到蔬菜,告别吃咸菜的困境。

  现在,让孩子们每周能吃一次豆腐、半月吃上一顿肉的新目标,又让高新民和他的“幸福团队”奔波在路上。

  幸福公式

  自利和利他可以完美统一

  “获得幸福的方式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之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内在的自我改造,丰富自己的爱心、平和心、宽恕心、感恩心;二是在能力之内努力奉献,造福他人。” ——高新民

  “我研究心灵哲学,寻求幸福的良方,是形而上;我从事慈善,印证配制的药剂是否有效,是形而下。”高新民说,他的慈善事业既是出于善良的天性,也是他心灵哲学研究的“幸福实验”。

  “按照世人常理来说,拿钱出去是痛苦的,把钱放到荷包里才幸福,这就是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但我的慈善体验却与这种公理相反,我在给予中体验到了幸福。”

  18年“幸福实验”完成了高新民的“幸福公式”:幸福=基本物质需要之上的满足 分享 自我实现。

  他说,许多现代人对幸福的感悟力已经退化,患上了幸福麻痹症、快乐痴呆症,单纯对物质的欲壑难填是造成人们“不幸”的根源。

  如何构建仁爱的社会,如何打造“幸福中国”,必须学会利他、分享。

  他给记者讲起他常讲的一个寓言:天堂与地狱区别不大,人们都是拿着超长的勺子吃饭。不同的是,地狱的人都没饭吃,因为他们都是自己顾自己,永远吃不上饭;而天堂的人都有饭吃,因为他们善于互相用长勺子给对方喂食,所有人都有饭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互助分享才是幸福的源泉,自利和利他是可以完美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