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
对四川省成都市19个县(市、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9月7日至13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四川省申报的19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和教育部与四川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进行的。
检查组分6个组对四川省成都市的19个县进行了分路连片检查。检查组共随机抽查学校137所,其中小学69所,初中4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1所。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资源配置情况及政府工作努力程度;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76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1159份,回收有效问卷11133份;采取多种形式随机访谈了公众,并征求了意见。
检查组对19个县的督导检查具体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检查组对成都市1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四川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10项核心指标,包括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数学科学和初中理科实验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配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教师编制配备、教师岗位设置、教师学历、校长任职资格等10项核心指标。检查组对成都市19个县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各学校均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19个县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11至0.55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12至0.37之间(详见下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四川省根据实际,在本省实施办法中增加了6项指标,共23项指标。核查结果:19个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96-99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成都市19个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doc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需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四川省对19个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8%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四川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检查组还对19个县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检查组认为,19个县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四川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以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市在全省率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各县(市、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积极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实现教育公平,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次,成都市所辖19个县(市、区)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在中西部地区、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均属首例。成都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政府托底、圈层融合、强化师资、督导监测”的成都模式,初步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跨越。
(一)顶层设计,明确教育均衡发展路径
1.明确目标,制定规划。2003年起,成都市即开始了统筹城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伴随近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为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优质化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
2.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12个,切实履行政府教育责任。2011年,市长葛红林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实施第二轮学校标准化建设。19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3.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体系,明确任务、分解责任,省、市、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纵向明确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横向明确了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和部门各司其责、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成都市编制部门专门新增教师编制2000余个。
4.强化考核,奖惩并举。成都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作为政府和教育部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对未达要求的县级政府下发整改通知书或通报批评。
(二)标准引领,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
1.制定标准,定位优质。成都市充分发挥教育标准的导向、诊断和基准作用,在执行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类教育标准基础上,成都市将2011年作为“教育标准年”,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本着适度超前、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教育现代化监测标准、教育国际化监测标准、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标准、学校建设和管理标准等一系列市级教育标准,创新了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了市域统筹的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2.落实标准,提升品质。成都市落实国家、省、市办学标准,在第一轮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新增投入40亿元,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将小学和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配备标准分别提升至3600元/生和3900元/生,对470所公办中小学运动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全面实施教室光环境改造。各县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其中成华区投入2亿元,实施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2012年,双流县投入1亿元、青白江区投入1.1亿元、龙泉驿区投入6400万元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和图书配置标准。
3.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对照省定标准,经过查漏补缺,2012年,成都市小学和初中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已分别达到12台和14台;全市建成图书数字化管理平台,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已分别达到21册和28册,均超过省定标准;全市小学、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达到1950元和2440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61.3%和73.5%;各县8项指标综合差异系数,小学由2011年的0.49下降为0.36,初中由2011年的0.43下降为0.30,校际差异明显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基本实现。
(三)政府托底,保障公平接受教育权利
1.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成都市各级一般预算安排财政教育支出162.3亿元,是2003年的8倍,年均增长26%。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148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灾后教育重建和校舍安全等“四大工程”。
2.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入学公平。一是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各县落实“两为主”政策,积极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2012年,成都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接受随迁子女34.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1.5%。金牛区随迁子女占本区域学生总数的62%。二是全面落实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和扶残助学相关政策。各县均设立了1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都能接受教育。都江堰市建成了西南地区面积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齐备的特殊教育学校。新津县大力实施融合教育,强化“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三是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成华区开设“小学生430素质营”,引入校外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4:30放学后提供就近免费托管服务。双流县投入290万元,建成66个县级“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金堂县建成32个留守儿童之家和73个心理咨询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四是不断加大以“两免一补”为重点的教育资助力度。成都市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不重不漏全覆盖”帮困助学体系。2010年至2012年,市级财政共安排资助资金27亿余元。青羊区通过家校共育、五进社区、阳光食堂、学管会等举措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惠民利民力度。邛崃市等8个远郊县(市)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6万余名农村学生受益。
(四)圈层融合,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1.构建“三圈一体”教育发展机制。成都市按照地理位置远近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县(市)分别称为一、二、三圈层。2012年,成都市实施了教育圈层融合战略,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和“三圈一体”发展。成都市各县结成10对“一对一”教育联盟,48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参与结对,覆盖面达42%,2993名城市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教师结成师徒。
2.完善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机制。积极推进名校集团发展。截止2012年,成都市共组建义务教育阶段名校集团52个,带动125所成员学校发展,涵盖城乡学生23万。武侯区通过学区联盟、校际联盟、名校集团等方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锦江区建立优质教育链式发展模式,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着力培育“新优质学校”,目前已达61所。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168所学校共享优质资源。
3.建立“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管理机制。中心城区名校通过紧凑型方式领办各县县城薄弱学校、新建学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式管理”方式,跨区域开展一对一学校委托管理,委托优质学校管理乡镇学校,26所农村学校纳入中心城区名校托管,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五)强化师资,促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师德准则,强化师德建设。2013年,成都市建立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测评机制,将测评结果和信用评级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师培训。2012年,市级财政单列经费2000余万元,用于教师培训。武侯区2012年投入1462万元,组织教师通过到海外基地、到沿海名校、到国内高校“三到”举措开展研修培训。新津县教师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比例超过17%。2009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千名校长大练兵”“十万教师大比武”活动。锦江区连续6年开展“校长亮剑”等活动,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2012年,青羊区选派400余名教师参加境外教育培训。目前,全市共引进外籍教师419名。三是深化“县管校用”,促进教师交流。2007年,温江、郫县等4个区县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推进县域内教师无校籍管理。2012年,成都市印发了《关于推进教师“县管校用”工作的意见》,在全市范围推广。2008年起,成都市政府设立“农村支教校长专项奖”,单列资金100余万元,对到农村地区支教的校长进行奖励。蒲江县给予交流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每月补贴1000元,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从“要我支教”变为“我要支教”。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级干部交流任职389人;教师交流4759人。四是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各县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边远农村学校教师津贴,评职、评优、评先向农村倾斜,并给予学历提升奖励。金牛区等区县加大对边远农村或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给予在边远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400元的岗位津贴。崇州市划拨专款补助512户农村教师团购集中居住房,为200户住房困难教师安排经济适用房。
2.促进内涵特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都市每年举办中小学校“内涵特色发展、聚焦课程课堂”系列活动,形成了一批以生态课堂为代表的优秀典型。大邑县进行“以学定教”现代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彭州市大力推进“环境有品位,校长有思想,师生有修养,办学有水平”的“四有”学校建设。各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广泛开发校本课程,培育学校特色,着力打造“一校一品”。蒲江县深化“现代田园教育”,形成了“自然教育”等系列模式。新都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深化素质教育办学特色。青白江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六)督导监测,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1.关注重点,科学监测。成都市创新教育督导机制,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以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为重点,完善监测指标体系,涵盖15个常规监测指标和若干特别关注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多维度、多层面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的科学性,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信得过。
2.加强反馈,引导决策。监测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印发至县级政府、教育部门,并反馈到学校,指导地方政府调整资源配置,督促学校改进管理。依据监测报告,成都市政府决定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直接带来新增投入40亿元。
3.聚焦问题,督导干预。通过监测,分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弱势学校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完善督导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市政府督学对县级政府和学校进行督查指导,组织区县督导人员和教育研究专业人员进行交叉检查,并依据督导监测结果对县级政府进行考核,督促其适时调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通过监测和督导,三年来青羊区仪器设备配置累计投入达1.5亿元,其中三环路以外学校生均装备值平均增幅达到545.51%,生均图书平均增幅达到111.80%。。温江区教育投入持续加大,生均教育费从2007年的3900元提升到2012年的10620元。
4.结果公开,社会监督。2011年,成都市公开发布全国首个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蓝皮书,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发布监测报告,向社会公开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结果,向市民呈现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学校均衡发展成果的认同度,义务教育“择校热”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县教育经费投入仍有缺口。个别县由于政府财力相对不足,学生规模总量较大,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偏低。
(二)优质资源培育和供给还存在不足。由于中心城区学校布局、学位数量等受历史局限,加之外来人口子女急剧增加等实际情况,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个别学校还存在大班额现象。
(三)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还存在差距。部分县和主城区的一些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偏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需要。远郊县的一些学校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还有一定缺口。
四、督导意见
针对在本次检查中反映出的一些薄弱环节,各县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整改方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向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倾斜,努力改善农村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逐步解决一些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运动场馆面积偏小的问题。
三是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重点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城市流动人口的趋势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提前做好有效应对,解决大班额现象。
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尽快解决远郊县一些学校音乐美术专职教师缺口问题。(2013年9月13日)